這兩年來,因為推廣高科技在中醫上的應用,到台灣及中國大陸跑了很多次,拜會了很多重量級人物,「創新」這兩個字常常被提到,而最常被問的問題是:「為什麼台灣及中國大陸都無法做到矽谷一樣的創新?」

台灣的公司一直提「創新」,但是,台灣的「創新」往往停留在「Inside the Box」。譬如說手機方面的創新, 台灣的公司會花大量的金錢與人力去研究如何把相機功能做的更好、把機身厚度做到更薄、把音效做的更好等等。台灣的公司很少會願意花人力物力去做「Outside the Box」的創新,譬如說手機的使用,為什麼侷限在其它手機大廠的思維裡?「手機」其實是人人帶在身上的一個小盒子,它可不可以當作暖手包?它可不可以當作防身工具?或是其它匪夷所思的應用?和「手機」一點關連都沒有的用途?如此「Outside the Box」的創新,是很難評估投資回報率的,更難做市場調查,往往只能靠主事者的主觀意識及熱情,就像Steve Jobs完全靠自己構想與感覺來推出產品,這樣的「創新」,才是矽谷引領世界科技幾十年的原因。當老一輩的台灣科技領導人抱怨台灣缺乏創新的人才時,他們忘掉了,他們堅守產業的回報率,只鼓勵「Inside the Box」的創新,不支持天馬行空的「Outside the Box」創新,是抹殺台灣新生代創新能力的主要原因!

中國大陸,因為經濟爆發,很敢投資,投入科技業的金額,是台灣的千倍萬倍。但是,中國大陸也有自己的「創新」問題。正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實力不斷快速增加,很多產業的回報率遠遠超過風險高的科技創新。譬如機場用的融雪劑,因為美東大雪,需求量大增,在中國製造融雪劑,運到美國,可說是一本萬利。又譬如內蒙古的煤礦,就像是擺在地上的黃金等人去撿,開礦的機器,四個月就回本了。在這種爆發式經濟下,就算是再好的科技創新,投資回報率及時間,根本無法跟很多又簡單又低風險的產業相比,「科技創新」充其量也不過是借用歐美現成的技術來拓展現有產業。

所以,為什麼台灣及中國大陸都無法做到矽谷一樣的創新?因為對台灣及中國大陸產業領導人而言,「創新」只是說給人家聽的,關起門來,還是以短期投資回報率為依據,新一代的年輕人根本沒有創新的環境。沒有了真正的創新,就只好跟著別人走,別人說生技可以賺錢,就跳入生技業,別人說4G通訊可以賺錢,就跳入4G通訊,只在「Inside the Box」創新,在那個越來越小毛利下,想盡辦法省1%的成本,卻沒有意願及能力追求「Outside the Box」創新,把100%的盒子,做大到200%、5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