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各種病症並非只有一條思路、一種作法,每位中醫師都有偏好的手法,陽氣診所的醫師們會經常互相討論。對於急症病危如何選擇中醫或西醫呢?例如:車禍後大量流血,當然是前往ER急救,而中醫對內傷骨傷也有急救及治療的方法,但西醫對治療的態度上持保守的一面,又如:一名70歲以上的懾䕶腺患者不主張開刀化療,或許病患能拖延十多年,反之手術後病患在兩年內就過世,癌症重病西醫採用化療方法,而中醫在臨床上的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好比肺積水而言,西醫以抽水方式治療,但在不久後積水又復發,而中醫對於積水有很好的治療成效,因此有急診需求必須先前往ER,將病候穩定下來,而中醫對於癌症治療不採取傷害性的治療,癌症末期尚有治療空間。呼吸困難、心腎哀竭中醫使用針灸和中藥也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急症分兩種:一種為難受的脾痛、膽結石、心痛、心臓阻塞等,中醫針灸治療有效,再者為大量出血,則必須先止血,因為中醫補血需要長時間。車禍造成的內傷,由於全身的痛楚,氣血紊亂,中醫使用開四関,左右手合谷,左右腳太衝下針,可起療效。臨床上昏倒,中醫採取十指間放血,井穴位置,位於手和腳頂端邊,末梢刺激強度強烈,因此能達到甦醒之效。所以中醫急救的方式也不少。有些病情醫生和病人的觀點有時有些許出入,有些病症病人認為很複雜,但醫生認為是單純病症,治療很快就有效果,有時複雜症狀的確要花時間,必須針對個別䅁例,有時老年人血瘀現象攻得太快,藥用太重,會傷害到身體正氣,血瘀冶好但正氣也傷了,所以中醫治療以整體全面性的觀念來看待。

中醫針灸手法那裏痛往哪下針,針數愈多愈好,收費愈高,並非一位正統中醫師,好的中醫下針不超過十針,因為不是一個穴位就只能治單種病症,配穴主要能調節身體機能,就像配電系統,例如白芍不止補血還有其他功用,三七活血、阿膠補血,不能只是如此使用,需配合其他藥材,針灸也不是背痛下背,頭痛下頭,這並非正統的方式,而中醫講求辯証論治,用配穴手法。例如臨床上使用透針方式,使用三到四吋的針,依照古書上所描述"膝五針",從膝蓋外側陽陵泉透刺到膝蓋內側陰陵泉,不觸及骨頭,不透出皮膚,這比分別下針效果好很多,採取一針透二穴,穴位會有酸麻脹所謂"得氣"的感覺,並且不留針,透針的技術對於腕骨綜合症也很有效,可採取養老透間使,養老在手背上、間使在手腕內側部位,透針時在兩筋之間,透針時不碰到骨頭。現在有些中醫或學生使用通電等非傳統方式,而傳統中醫兩千年以來就寫明很多針灸資料,到明朝初年就很完整,所以通過非正統方式的治療並不建議。透針有很多種,另外舉個例子:條口(小腿上)透承山(小腿肚上),是治療五十肩痛和肩周炎,通常與大腸經和小腸經相關,此外還需配合否病患不能抬舉或不能梳頭等姿勢,治療時由外向內透針,"得氣"後會有酸麻感覺但不痛,針灸方法不易受傷且非常有效,使用透針時不使用細針,細針是美容用途,可治皺紋,雖然治療時間較西醫久,但比西醫打細菌有用,而古法中"條口透承山"是有名的治療方法,透針幾次後就會有進步,配合藥物更能立竿見影。

傳統中醫的手法逐漸不被採用,其原因由於中國大陸中醫經過文革後重新訂立標準來教學要學醫八年,但百分之七十的課是上西醫,只有暑假時教中醫課材,文革時古法失去很多,文革後雖然學生很認真學習,但是沒老師帶,敢不敢下針都成問題。透針有好幾十種方式,例如手掌筋攣中風打不開,可從小指外側三間穴直透小指側面,或小孩發髙燒由內関通外関,不用留針,病人要放鬆,因為是在骨頭和筋脈之間針之,左右按摩也有些許作用,但穴位在內,針灸仍然較有效果。有些病人會害怕針灸,由於刻板印象來自於西醫的針管,由於西醫比中醫針要粗些因為它是空心針,其實會痛是因為藥物打進肌肉內,因為它和人體酸鹼質相差愈大愈痛,針灸只是小細針連針孔也看不到,因此幾乎沒有痛的感覺,並且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

(語音檔案由FM92.3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