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來整理一下:形容詞的「陰陽」,是關係比較下「對立性」的形容,名詞的「陽」是「 能改變物質的能量」,名詞的「陰」是「能儲存能量的物質」。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很容易連結很多經典中醫古籍裡不同的陳述,臨床治療也不會模模糊糊。 譬如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思維,連結黃帝內經寫的「太陽爲開,陽明爲闔,少陽爲樞,太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與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條文,以及連結到「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等等,不過,這些主題,就不是一兩篇文章能闡述的,而是得寫幾本書來討論。

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解釋「陰陽」沒什麼大不了,然而,這個「subtle details (微妙細節)」,可以讓我們的思路相差很大。譬如說,「陰盛」是指什麼?通常我們會說病人「陰盛」,往往是因為病人寒冷、四肢厥逆等等,這裡「陰」字是形容詞還是名詞?這個「陰」字其實是形容詞,形容冷的情況。「陰盛」之所以寒冷,可能是因為外在的「陽(能量)」消耗太多,可能是因為「陽(能量)」無法正常改變物質,也可能是存儲在「陰(物質)」裡的能量釋放不出來等等。以前不少人會把「陰盛」的「陰」字當作名詞,說是「陰氣很重」,如果我們真的把「陰盛」當作有太多玄之又玄的「陰粒子(陰氣)」,我們的思維就會專注在「消滅多餘的陰粒子(陰氣)」,那麼整個治療方向就會有很大的偏差。

「陽亢」也是一樣的道理。中醫常常用「陽亢」來形容病人有某些特定的熱象,既然「陽粒子(陽氣)太多了」,就來「瀉火」,同時用「滋陰」來增加「陰粒子(陰氣)」,以期與過多的「陽」相抗衡。這樣的思維也是有問題的, 「陽亢」的現象,很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無法讓「能量」正常運作,或者是無法讓「能量」經由正常的方式「儲存」到「陰(能儲存能量的物質)」裡,因而導致病人有不正常的發熱,「瀉火」可以一時讓病人舒服一些,但是,長遠看來,可能讓問題更嚴重。而「滋陰」或許有些幫助,但是,「能量」無法「儲存」到「物質」裡,不一定是沒有足夠的「電池(物質)」,而是「充電器」的功能不足,一味地「滋陰」並不能解決問題。

當然,上面這兩個例子非常簡單,只是在思維上做些澄清,在串連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等經典古籍裡,有更多深奧的含義及影響,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沈思。

文章結束前,我們討論兩個通俗的問題來做結尾。第一,我們很常聽到「秋冬養陰」,冬天天寒地凍,「陰氣最重」,那麼「養陰」不就「越養越陰、越寒冷」嗎?當然,學過中醫的人知道不是如此,但是,由此可見,長久以來,「陰」這個字使用的方法很混亂,在不同句子裡有不一樣的意思。「秋冬養陰」來自黃帝內經,主要的原因是配合大自然的變化,到了秋冬,散發在天上的陽氣,要下降到地表下,大地要把陽氣收藏起來、儲存起來,為明年的「春生」做準備。換句話說,「養陰」的真正意義,是把更多的「能量」儲存到「物質」裡、到「陰(能儲存能量的物質)」裡,讓這個「陰」更「富足」。

第二,前面提過的「陰盡陽生」,很多人會拿自然界的「冬去春來」、「四季變換」來做比對、做推理。然而,這個「陰盡陽生」用在人體上,是指正常的運作,並不代表病態時的變化,就像地球繞太陽轉時,有「冬去春來」、「四季變換」,如果那一天地球被隕石撞出了軌道,往冥王星的方向飛出去,那個時候是不會有「冬去春來」這個「常態」發生,而是越來越寒冷。當人體嚴重失去功能時,「陽(能改變物質的能量)」無法再儲存到「陰(能儲存能量的物質)」裡時,是沒有「陰盡陽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