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韓劇「名不虛傳」,講述了古代朝鮮名醫穿越時空來到現代,以其神奇的針灸術治病救人的故事,感謝韓國同胞又把中國傳統中醫發揚了一把。那到底針灸有故事裡形容得那麼神奇嗎?

中國針灸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東周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前225年),《黃帝內經》的《靈樞經》就頗為系統地論述了經絡、腧穴、針刺工具、刺法、適應症、治則以及禁忌等內容, 為針灸學、經絡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到了明朝楊繼洲的《針灸大成》(1601年出版)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重新考訂了穴位名和位置,並歸納總結了歷代針灸的操作手法、各種病案的配穴處方和醫案等。該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國際上廣為傳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針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

需要提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針灸。 在病人氣血大虛、重病、剛行房之後、喝酒之後、剛運動完出大汗後,都不宜下針。因為下針的目的是要調動病人的氣血去需要的地方,但如果氣血本來就不夠用,針灸的效果會很差。來診所求診的癌末病人,李醫師若是覺得其氣血已經非常虛弱,就會避免對其下針。而有些醫師會下一整排針來緩解癌末病人的周身疼痛,雖然人會覺得舒服些,但可能造成病人走得更快,因為氣瀉得太兇。

下針通常對急性的痛症見效很快,常常一次針灸治療病人就能恢復,而病程越長,療程通常越長,所以有病要早治療。臨床上治療急性腰扭傷的針法屢試不爽:

  • 委中穴(足太陽膀胱經合穴,位於膝蓋後面的膕橫紋中點)
  • 陰谷穴(足少陰腎經合穴,位於蓋後面的膕窩內側)
  • 阿是穴,小腿肚上的對應壓痛點,而非受傷處 (該穴位定位:委中穴對應肩胛骨下緣,承山穴對應尾椎,從肩胛骨到尾椎的腰背受傷處可以從委中到承山按比例地找到小腿上的對應點),沿著骨邊針刺,非常有效。
  • 腰眼 (位於腰部第四腰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處)

當下很多人推崇下針的手法,手法固然重要,但在辨證論治正確的前提下,選對配穴組合的意義更大。一兩年前,一位病人頸椎多節嚴重受傷,十分鐘就要活動一下改變姿勢,求助權威骨科醫生無果,因為西醫手術有可能造成終身癱瘓的風險,隨後求助於李醫師。剛開始李醫師選用了稍微保守的頸部穴位,兩次效果不好後,改變了針法。採用新的穴位組合後第一個星期病人的疼痛只剩下50%,第二個星期疼痛就不明顯了,第五個星期病人就能打高爾夫了。

  • 後溪(因為後溪主督脈,頸椎位於督脈上)
  • 陽陵泉透陰陵泉 (陽陵泉為筋會穴)
  • 懸鍾透三陰交 (懸鍾也稱絕谷,髓會穴;三陰交是脾、肝、腎三條陰經相交匯的穴位,補氣補血)

這六根針通常是李醫師治療重症如面癱、中風的針法,對於這位頸部受傷的病人這套針法也是驚人的有效。臨床上傳統針灸的療效遠要比韓劇裡描述得要神奇的多。

(語音檔案由FM96.1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