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也是一個西醫只能減緩疼痛,而無法根治的疾病,甚至也無法避免骨節繼續腫脹變形。西醫把關節炎分成很多類,基本上有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型,原發性通常指的是因為老化而造成的關節炎,繼發性的範圍比較廣,從運動受傷的後遺症、免疫系統不全或反應過度、基因問題、骨頭疾病、西藥副作用導致的骨頭壞死或化學不溶物進入關節等等。在這些各種關節炎分類之下,最普遍及最讓病人苦惱的,通常是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的關節炎,如慢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急性的通風。

在臨床治療上看到的關節炎,大多數可以對應到中醫所謂的「歷節」,在將近兩千年前的「傷寒雜病論」就已經有許多的闡述(宋朝把後半本分編為「金匱要略」),最簡單粗淺的解釋,是寒濕進入骨節,因此治療的方向在「去寒」、「去濕」,這一點是現在中醫師常常犯錯的地方。關節炎的症狀,大多是中醫所謂的「紅、腫、熱、痛」症狀。所以,非常多的中醫師在面對關節炎的時候,都是以「清熱」為主,那似乎最接近西醫的「消炎」。這種以寒涼藥為主的治療方法,在關節炎不嚴重時,或許可以暫時壓制關節炎的「紅、腫、熱、痛」現象,讓病人覺得有些效果,然而,往往讓潛在的關節炎問題變得更嚴重。我遇到過不少病人,告訴我幾年前發關節炎的時候,服用哪裡哪位中醫師開的藥方,那時候好像挺有效的,但是現在又發關節炎,變得比以前痛上好幾倍,骨節也變形了,服用原來的藥方卻一點用都沒有了,我看了一下那些藥方,全部都是以清熱、解毒為主,這樣的治療方法,比西醫的關節炎止痛藥好不到哪去。

正確的中醫關節炎治療方法以「去寒」、「去濕」為主,聽起來很簡單,卻有兩個大問題:

(1)骨節裡的寒濕,通常是累積很多年以後,病人才會覺得自己有關節炎的症狀。而既然是累積多年的寒濕,想要去掉它,也就不會是服藥兩三週的事情,醫師及病人都得有耐心。我自己臨床的經驗統計,通常病人開始服用中藥後,一兩週之內會有些改善的感覺,但是要完全不痛、活動完全沒問題,大概兩三個月逃不掉,如果骨節已經嚴重變形了,那恐怕就不是每一個病人都能夠運氣很好,變形的骨節還能變回原本正常的形狀,不過,有耐心慢慢服藥,做到不痛、活動自如、生活正常是可以的。

(2)用熱藥去寒、用利水藥去濕,聽起來簡單,臨床治療卻是個藝術。除了每一個病人的症狀及身體其它問題都不一樣,關節炎的寒濕累積,是一個相對局部的現象,選擇什麼中藥、如何組合搭配、各個藥的劑量都重要,如果只是開大量的熱藥、利水藥,病人服藥後可能出現許多不好的反應,而局部的關節炎還是一點都沒有改善,藥力根本到不了想要治療的地方,或者藥性在該局部地方發揮不了作用。

譬如,手指的關節炎,通常得借助於桂枝、烏頭蜜等,大熱的生附子及生硫磺反而不一定好用。膝關節、腳踝、腳背等的關節炎,除了去寒、去濕以外,常常還需要借助於麻黃的「發陽」,不然很難痊癒。大腳趾的痛風、腳底的關節炎,除了得多加藥材來引藥力下行以外,倚重炮附子可能是少不了的。而一般所謂的僵直性脊椎炎,也大多屬於中醫的「歷節」,這個時候,以生附子及生硫磺兩個要藥為大將,常常是打勝仗的關鍵。當然,無論是用哪些中藥來組合,更重要的是評估病人身體全面的情況,很多時候病人有其它的問題,不適合使用某些中藥,或者有控制局部性問題的全身性問題,醫師得特別考量如何繞路而行,不能直攻、猛攻。

簡單的說,關節炎又是一個西醫束手無策,而中醫卻有很大幫助的疾病。其實,現在越來越多西醫研究人員開始注意到中醫在免疫系統問題上的優異性,我和許多世界頂尖的西醫學專家討論過,我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中醫在三焦水道運行上的深入理解,「三焦水道」似乎和一般所謂的淋巴液、組織液等等人體內液體運行有很大的關聯性,而這些液體的運作已經被認定是人體免疫系統功能是否能正常發揮的主要環節。當然,重點在於中醫師的功力是否足夠,不然,看到關節炎的紅、腫、熱、痛,就急急忙忙使用寒涼藥,還躲在西醫後面,沾沾自喜的跟著西醫大叫「消炎、消炎」,那麼想要治好各類關節炎,想要得到病人及西醫的尊重,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