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報導指出,幾款降血壓藥因原材料含有致癌物質而被大量召回。對於正在服用其中一款降壓藥的病人來說,他們的藥品不可能很快被新藥品替代。隨便採用類似的替代治療藥物,身體會出現很多不適應的症狀;若立即停藥又可能會給患者的健康帶來更大風險。那麼這些病人該怎麼辦呢?若西醫只能用西藥治療高血壓,那中醫又是怎麼治療高血壓的呢?

從西醫的角度認為血壓過高會造成各種生理問題,除了有中風的風險,長期會對內臟造成傷害。除了5%的腎發炎導致的高血壓,西醫並不知曉其它90%左右的原發性高血壓的致病原因。儘管不明致病原因,為了避免高血壓可能導致的傷害,西醫還是採用了有很多副作用的西藥來幫助病人降血壓。

先簡單地从西医的角度解釋一下血壓的兩個數值:高壓和低壓。血壓是指心臟將血液經過血管運送到身體各部分,這血液對血管壁所產生的壓力稱為血壓。心脏有收缩及放松期,对应的血壓有收縮壓(又稱高壓、上壓)和舒張壓(又稱低壓、下壓)。當心臟收縮時,左心室會將血液泵出到主動脈, 從心室射出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側壓力,這時的血壓最大,稱為高壓或者收縮壓。接下來,心臟會舒張,在心臟舒張末期,血液暫時停止射入動脈,而已流入動脈的血液靠血管壁的彈力和張力作用,繼續流動,對血管壁仍有壓力,這時的血壓稱作舒張壓,也叫低壓。

上壓一般說來與供血有關,血液帶著氧氣、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人體有反饋機制,當內臟、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或營養時,心臟通常會加壓或者加快跳動來補給。因此高壓通常會和心跳成反比,很多高血壓病人服了降血壓藥後,血壓是降下了,可是心跳卻提高了。

西藥對控制上壓比較有作用,而對下壓的升高卻作用有限。高血壓藥物有兩種最常見:

1. 抗凝血劑:將血液稀釋一些,以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2. 血管舒張劑:血管太緊,讓血管鬆弛一些,壓力就下降了。

這兩種高血壓藥物的其中一個副作用就是,它們會使血管壁變薄,變脆(fragile)。服用此類藥物的病人平時都相安無事,到了有事的時候,一急起來,血壓就飆高,變薄變脆的血管不能承受突然的高壓,就會破裂,原本可能只是手腳的小中風,或者本來只會造成身體部分功能(例如語言功能)的失常,可是長期服用凝血劑的病人,他們的出血不能很快凝結止住,腦溢血性的中風會導致整半邊腦瘀血,難以救治。因此抗凝血劑吃久了,血壓下降了並不代表沒事了,反而是危險因子被隱藏了起來。

相較之,中醫治療上壓(收縮壓)高通常以治肝血為主,一般醫生會認為這是肝陽上亢造成的,但是肝陽上亢也只是一個現象,中醫還是需要找出病根,比如肝陽上亢是因為肝血不足,就像汽車引擎的冷卻水不足,引擎會過熱,不能用冷水硬沖引擎,而是要把冷卻水加足;把肝血或者其它原因補足,上壓才會慢慢下來。

今天我們把重點放在下壓(舒張壓 ),最近這兩個月不知何故平時血壓正常的人,上壓正常,下壓卻突然飆高,多位這樣的病人來診所尋求幫助。下壓突然升高要比上壓升高對人體的危害要大。中醫關於下壓升高也有許多爭論,但普遍認為是有血瘀在身體裡,當心臟力量放鬆時,管道被堵住,壓力無法被釋放。

可是這個冬天的下壓升高案例則很多是由於肺部的問題造成的。肺用中醫解釋起來可能比較抽象,為了幫助聽眾們更好地理解,我們借助一下西醫的想法來解釋。肺的呼吸作用幫助清陽進入身體,是二氧化碳和氧氣進行交換的場所,但這個過程並不是血液裡的廢物100%交換成氧氣,而是物質從濃度(氣體則為分壓)高往濃度(分壓)低的方向移動,比如,氧氣會從分壓較高的肺泡擴散至血液中;二氧化碳則由分壓較高的血液擴散至肺泡中。平時肺部的氧氣交換率差別並不大,但是如果在肺功能不佳的情況下,這個交換率的一點浮動就可能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影響,身體以下壓上升的方式告訴我們肺提供的氧氣不足以維持正常的功能。治療此類的下壓高,只要用很輕的潤肺藥,麥冬杏仁等可當食品食用的藥,一兩週下壓就降下了。

總之,無論上壓還是下壓,中醫對高血壓的治療都要從根本治起,辨證論治。中醫除了了解西醫提供的數據,還要了解
1. 外因(環境因素):今年冬天南、北加州山火特別嚴重,空氣質量大大降低, 傷了肺的功能。
2. 病人心理因素:年底諸事煩心,趕著各種最後期限。
3. 生理上的病因

最後,常有病人問中醫是否能「治癒」高血壓?這「治癒」二字需要討論。很多病人在服用中藥期間血壓都正常,停藥剛開始沒有大問題,可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治療的進展能不能鞏固,很多時候要看不健康的生活型態能否被改變。 中藥只能幫患者拉回健康的水平,能不能鞏固治療效果,在於病人決心和堅持。

(語音檔案由FM96.1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