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中,「切」,也就是脈診,一直是中醫學子們最難掌握的。歷代名家解釋脈診的著作很多,但大多借用各種事物來形容脈象,譬如「如病蠶食葉」「狀似柳葉,散慢而遲」「如引繩如循長竿」等等。這種以文字間接形容脈象的方式,對臨床經驗不多的中醫學子們而言,實在不易理解,畢竟除非真的看過生病的蠶吃葉子,很難想像「病蠶食葉」是個怎麼樣子,更何況要聯想到是個怎麼樣的脈象。或許,我們可以換一個現代的方式來了解脈診,我們試著藉用一些簡單的物理學現像來討論脈診。

首先,我們可以想像在物理學上,要如何探討在小小一塊皮膚表面裡,寸關尺脈所代表的力學模式。「圖表 1」代表了一小段動脈血管穿過太淵脈區域的「立體圖」,「圖表 2」、「圖表 3」、「圖表 4」分別代表其「側視圖」、「上視圖」、和「剖面圖」。

圖表 1 – 立體圖

pulse-011

圖表 2 – 側視圖

pulse-02

圖表 3 – 上視圖

pulse-03

圖表 4 – 剖面圖

pulse-04

在這個小區域裡,有幾個影響脈象的主要因素:

(1) 血管外壁受到來自四週環境上下左右不同的壓力

(2) 血管內壁受到來自血液的壓力

(3) 進入這段血管的血液脈衝力量、頻率及血量

(4) 血液離開這段血管所受到的阻力

(5) 這段血管本身的彈性

(6) 這段血管兩頭受到前後段血管的拉力

這些因素可以決定寸關尺三部份脈的力量、快慢、深淺、鬆緊、寬窄、動態等等,也可以決定在受到把脈輕重按時,帶給醫生各種不同的感覺。使用這個力學模式,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定義瀕湖脈學中「浮、沈、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孔、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27種脈象,以及其他名家定義的各種脈象。如此,或許可以讓中醫學子們容易進一步地掌握脈診。

在一一討論瀕湖脈學27種脈象之前,我們應該試著探討,如何使用這個力學模式,連接到中醫所診斷五臟六腑的狀態,這當然只是個粗略的臆測,但是,或許可以激發一些不同的思維與討論。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