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習中醫臨床看診(1/3)
每次教中醫概論課程時,都會有許多學生問,該如何學習中醫。也常常有不同專業的博士、大學教授、科研人士、甚至多年經驗的西醫告訴我,他們對中醫很有興趣,也覺得自己挺會唸書的,可是念起中醫來,常常覺得在原地打轉,背了很多東西,臨床治療卻虛無飄渺、抓不到重點,他們很想知道到底該如何有效率地學習中醫。
「研讀經典書籍、找位好老師、增加臨床經驗」是大家常聽到的答案,我自己有時也如此回答。然而,這樣的回答,對一頭霧水的初學者沒有太大的幫助,對有經驗的中醫師也沒有太多新的啟發。真的想要好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回歸到「基本面」,我們必須探討中醫到底是如何臨床看診的。明瞭了中醫臨床看診的思維架構,自然也就知道該如何學習中醫,至少有個正確的大方向,而不會被很多雜訊給迷惑了,一頭鑽進了死胡同。
中醫看診的第一個步驟,當然就是「蒐集資料」,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望聞問切」。 蒐集資料越齊全,我們越能列出病人哪些地方偏離了正常狀態,有哪些和健康的人不一樣的症狀表現。理論上而言,無論病人有多麼複雜、多麼奇怪的症狀組合,一定有一個中醫生理及病理學的狀態來對應,這就好比車子出現了奇怪的現象,不管是有怪聲、加速不順、車身抖動等等,除非原本設計錯誤,一定有哪些零件、組裝、接合等出了什麼問題,不會在毫無問題下出現不正常的現象。
問題來了,修車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不管怎麼檢查、怎麼換零件,車子的怪聲、加速不順、車身抖動等問題就是修不好,因為修車師傅只能從各種檢查來推斷、猜測問題的根源,即使把所有的零件都拆下來檢查,再重新裝回去,也不一定能完全斷定各個零件組裝、接合哪裡偏差了。而人體比車子複雜太多了,可以蒐集的資料量大很多很多,從零散的資料反過來推論身體內部病理狀態,那就更加困難了。更何況臨床看診時,醫師及病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有限,不可能問病人上千個問題,或者按壓全身每個穴位、骨節等等,實際上能有效率蒐集的資料項目,可能不到整個望聞問切能做到的百分之一,蒐集到的資料可能不足以解釋病情,沒蒐集到的資料也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彌補。
怎麼辦?歷代有許多大醫,提出了不少「辨證」的方法: 六經辨證 、 臟腑辨證 、 八綱辨證 、 五行辨證 、氣血津液辨證、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等。基本上,這些「辨證」的方法從病因的角度來看症狀,認為某一個病因會呈現某一組的症狀結合,我們把這個症狀結合叫做「證」,譬如太陽證、四逆湯證、 肝氣鬱結證、 火不生土證等等,讓醫生在看診時,面對一堆雜亂的症狀,比較有線索可循。換成現代的術語,即為「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使用一些預設的模式(patterns),提高識別的效率。
各種「辨證」的方法,造就了歷史上許多厲害的中醫大師。然而,在現代中醫教學及臨床上,往往被人誤解及亂套用。臨床看診時,醫生觀察、探掘到病人許多繁瑣的症狀,「模式識別」幫助醫生快速思考病人身體內可能有的不同問題。但是,任何的「模式識別」都不能直接定論問題所在,必須回到中醫生理及病理的層面,探討哪些病理上的問題,會呈現出病人目前整體症狀的表現。用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譬如病人有脈浮、汗出、怕冷、鼻鳴等外感的症狀,而這些症狀對應到六經辨證太陽證下的「桂枝湯證」,難道我們就直接給病人開桂枝湯服用嗎?不行的,我們得先回到病理層面,如果我們「模式識別」下認為可能是「桂枝湯證」,我們必須從病理上探討哪些病理問題會有「桂枝湯證」的表現,或許是一般所謂的「表虛」、「太陽中風」,或許是更複雜的問題。當我們假設病人是某一個病理問題時,我們得回頭探討這樣的病理問題有沒有其它的症狀?我們是不是在蒐集資料、望聞問切時遺漏了什麼資料?為什麼病人有些症狀不是這個病理問題上應該看到的?為什麼病人少了一些這個病理問題上應該看到的症狀?另一方面,會不會有好幾個不同的「證」、「模式」都可以對應到病人整體症狀表現的一部分?我們原來認定的病理問題,在檢查更多資料項目後,還是不是最適合解釋病人的整體症狀表現?
「蒐集資料」、「模式識別」、「中醫病理」三個層面必須重複地交互探討,直到我們對診斷出來的病理問題有足夠的信心,可以解釋病人絕大部分的症狀表現,即使各種不同症狀看起來是有衝突的、沒有一個「證」能完全對應、甚至許多「證」都好像有些關聯,我們從病理上都可以解釋的一清二楚。如此,我們才有資格繼續往下討論該如何治療。
現代中醫教學及臨床上,往往並非如此,我們拿以前討論過的「半夜頻尿」來說明。許多中醫師聽到病人抱怨半夜起來小便三四次,就認定為「腎虧」,直接就開「金匱腎氣丸」給病人。為什麼?因為當學校教導學生「腎虧」這個「證」的時候,會列出一些常看到的「症狀」,其中一個就是「半夜頻尿」,而書本上列了幾個常常用來治療「腎虧」的藥方,「金匱腎氣丸」往往是最普遍、看起來最適用的。這樣的臨床看診,不是「辨證論治」,因為從「辨證」到「論治」,必須經過「審因」這個步驟,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探討中醫病理上的問題。那比較正確的看診思維是怎麼個樣子?當病人抱怨半夜起來小便三四次時,我們檢查病人其它的表現後,或許暫時猜測病人膀胱溫度不足,氣化不良,導致一直有想小便的下墜感。如果病人真的是膀胱溫度不足,那麼病理上是什麼問題導致膀胱溫度不足?我們可能覺得是小腸寒冷,那麼除了頻尿以外,病人有沒有其它小腸寒冷可能造成的症狀,譬如大便黏稠、排不乾淨等等?如果病人確實有小腸寒冷的可能,那麼病理上又是什麼問題導致小腸寒冷?是心陽不足、無法移熱小腸?是中下焦寒濕重阻隔心陽下傳?是肺陽虛導致心陽無法往下?還是其它的什麼原因?這時候我們再沿著不同的叉路去「望聞問切、蒐集資料」,看看哪一條叉路比較像是病人病理上的真實原因。這樣「蒐集資料」、「模式識別」、「中醫病理」三個層面互相交替,直到整個「病理路線圖」可以解釋病人絕大多數的症狀表現,即使有些症狀還是不能完全解釋清楚,那些不明的症狀也不至於影響我們診斷的大方向。
再舉個例子,許多中醫教科書及教授帶學生看診時,都告訴學生,中醫把「高血壓」分成「 肝陽上亢型」、「肝腎陰虛型」、「痰濁內阻型」、「陰陽兩虛型」等等幾種,「 肝陽上亢型」的症狀有頭暈脹痛、煩躁易怒、目眩耳鳴….,「肝腎陰虛型」的症狀有失眠健忘、心悸乏力、腰酸腿軟….,「痰濁內阻型」的症狀有眩暈頭痛、肢體困重、體倦嗜睡….;「陰陽兩虛型」的症狀有頭昏眼花、腰膝無力、下肢浮腫….。同時,這些教科書及教授告訴學生,「 肝陽上亢型」就服用這個方劑,「肝腎陰虛型」就服用那個方劑等等。學生畢業後,自己開業看診時,聽到病人抱怨西醫檢查出高血壓,就開始「連連看」,看看各類型高血壓的症狀列表裡,病人對應了哪幾項,是「 肝陽上亢型」對應的比較多呢?還是「肝腎陰虛型」對應的比較多?「加權指數」最高的,就變成了診斷的結論,而藥方當然也就直接對應出來了。聽起來很容易學,很可惜,這不是真的中醫,臨床治療效果也很差。這樣的「模式識別」過於粗糙,更不用說在「蒐集資料」、「模式識別」、「中醫病理」三個層面中重複地交互探討,挖掘病人真正的問題所在。
上面寫了那麼多,我們只討論了「辨證」和「審因」,還沒有討論到「論治」,也就是從病理上認定的病因來做整體評估,在現實條件的約束下,決定治療的策略,一步一步來幫助病人。這些我們下一次接著繼續討論。
很好的文章,期待下一次的续写
中医是物理医学
“他們很想知道到底該如何有效率地學習中醫“
“可是念起中醫來,常常覺得在原地打轉“
是的。几年前,我也是这样的打轉。再加上我的华语程度不佳。
我的兴趣是在“黄帝内经” (中医的基础),不在“医”。
古人的语言比拉丁文更难。用的名词,阴阳,气,五行,。。太抽象了。
想要了解阴阳,书用气来解释。
去了解气的概念,书用阴阳来解释。
真的是“在原地打轉“。
我的学习出发点是从我自己学习的需求。我是心理辅导书,许多个案的情感问题,如何和脏腑有关系(黄帝内经说有关系),。。自闭孩子问题,和脏腑有什么关系,。。从而,带进阴阳,五行,气的概念。。。
饮食里如何用阴阳,五行,气的概念来了解·。。。
这样,学习黄帝内经就非常有意思了。
我发现我们的每天的饮食,一举一动,或不动,我们的思维,意识,潜意识,情感,心理,性格。。黄帝内经都能有逻辑的解释及链接。
就这样,我也爱上黄帝内经。
因为,我也是个培训老师,就把我的学习用视频课程和有兴趣的人士分享。
https://www.cn.360q.com/%E9%BB%84%E5%B8%9D%E5%86%85%E7%BB%8F%E8%A7%86%E9%A2%91%E8%AF%BE%E7%A8%8B/
站在巨人肩膀上更容易成功,我是选择多看有实力的中医医师的医案,当然要有一定的中医基础做为逻辑学习贯穿方法。我自己感觉这样提升的还是比较快的,当然我也会从不同的维度去撞击好的案例,擦出火花,我也会用易经的象数理去敲打中医师方剂的处方与药量之间的逻辑,看他的进攻方向和病情与药量之间的比例。 到目前为止父母的病情已经完全OK, 父亲的比较严重用的方剂很多,从厥阴一直治疗到太阳,有静脉曲张,失眠,胃胀,胃呕,最后小青龙收关, 母亲 温经汤,小青龙汤,等,老婆 当归四逆汤, 现在是哥哥,上焦和下下焦湿热比较重,主要是痔疮,还在治疗当中,其中用白芍量大了会出血,现在没有用了。治疗效果有,但是比较慢。 当然也有一些不是特别有把握的时候会请教中医师的师父们,归根结底中医还是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可知道每味药草的力量和方向。真的要感谢倪师及倪师的弟子们,同时也要感谢伯师这么大岁数了,还在为中医事业来回奔波操劳。
謝謝你的鼓勵與支持。
李医师您好,五行的生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想请教一下,像文章中的图心阳虚而联想到肝血虚,肝血虚怎么想到脾虚的,按五行来说心火是木所生,火不旺可以想到木可能不好,但是木不好下一步想到的是水可能不好,也就是肾,怎么会想到是脾虚呢?脾不是属土吗?
还有就是五脏六腑功能一般书上都这是这样写像这些定义在临床中够用吗?还是不够详细还要添加些什么。
①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神志,主宰人体精神活动。
②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调节气机、津液运行代谢;主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输布与排泄;肺朝百脉。
③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主升清及升提;主统摄血液。
④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及血液运行、津液代谢;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
⑤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液,调节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滋养和濡润脏腑。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有着各自的生理功能。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助饮食物的正常消化。
胃的生理功能是主通降,能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尿与排尿。
三焦的生理功能为主持诸气及疏通水道;
按部位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其生理特点分别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总的说来,六腑的共同生理特性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現在的教科書把五臟六腑的功能等整理得很漂亮,卻比較少討論他們怎麼合在一起運作,偏重點,卻忽略了線和面。這個時候,除了多研讀中醫經典外,也得多向臨床功力高的中醫師學習,從真實病例中去探討人體的整體運作。
李医师,有空时能给我们讲讲他们怎么一起合作运作的吗?或者有什么书可以推荐一下吗?
你可以研讀倪海廈老師的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