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灣區感冒的人數漸多,越來越多的西醫、FDA機構紛紛建議六歲以下的孩童盡量避免感冒藥的服用,因為感冒藥並無法將體內的病毒給消滅,而是抑制當下的症狀,倘若發燒嚴重,緊急使用還可以,實際上透過中藥治療感冒效果很顯著,先前提過一般感冒在不治療的情況下一個星期會自動痊癒,如服用西藥抑制感冒通常會到兩個星期才完全痊癒,而咳嗽的原因很多,每個臟器都可能引發咳嗽,收尾較為棘手外,一般感冒如果中藥使用正確後在一兩天內就可以康復。

一般民眾在咳嗽時會服用市售的川貝枇杷膏,但是其針對的是熱咳,一般灣區的感冒是由於寒所引起,因此不對症,喝了沒壞處,但改善不了症狀,而飲用薑湯來治療感冒也不然全然正確,或許有暫時緩解的效果,但薑湯所針對的是脾胃虛寒所引起的症狀較為有效,可是用來治病是不夠的,就如先前有些病人長期服用生薑造成胃潰瘍,甚至子宮大出血的情況,單味藥長期服用並不好,原則上都需要經過配伍才行,就拿癌症的病患來舉例,如果為了強補身體而服用單味人參,醫學證明這樣的結果反而滋養癌細胞的生長,其實在治療過程中,人參只是其中的一味配伍藥,所以中醫非常重視辨證論治以及中藥的配伍。

談到感冒的治療,常常會伴隨著咳嗽的發生,而咳嗽往往也是感冒最不容易收尾的症狀,有時候病程拖久了也會造成慢性喉炎,就如今早的一位病人來舉例,他長期有咳嗽的問題,覺得喉部有異物感,但經由西醫檢查無異物在喉部,而判斷其為精神官能症,事實上中醫認為這是氣滯所造成的感覺,使用半夏厚朴湯就可以治療,但是主要要表達的是一般的咳嗽延長了治療的時間會形成其它的疾病產生,在臨床上有看到本來沒有花粉過敏的病患,沒有將咳嗽治療完善的情況下,隨後有了花粉過敏的情形發生,當然在西醫來說過敏似乎是基因的問題,但就中醫而言,造成過敏的原因與鼻腔內的溼氣有關,因為天氣的因素加上身體累積的病因,導致花粉只是一個誘因引發過敏的發生,所以不可輕忽咳嗽的症狀。

接著我們來討論中醫看待癌症的角度,中醫認為癌症為局部的極寒之症,這理論映證在心臟與小腸中醫認為的"火"臟之上,所以臨床上並沒有見到有心臟癌的病患,因此中醫治療癌症就從寒方面來著手,我們可以破懷癌細胞的生長環境讓癌細胞生長速度減低,就西醫的治療角度,癌症的初期可使用化療的方式,但是到了後期、末期由於治療效果非常有限,事實上很多西醫都反對進行化療放療,甚至西醫自身以及自己的家人都不採用此治療方式。

日前有一位經朋友介紹的病人,為了看診搬到美國來住半年,先前也經過西醫的化療治療,這位病患因緣際會多年前在上海遇見 倪 海廈老師,後來透過關係找上我,選擇進行中醫的治療。先前還有一位病患,家裡五個小孩有四個都贊成中醫的治療,其中有一個小孩是西醫內科,堅持母親要服用標靶藥物,她強調這不是化療的方式,但服用後的副作用很多,包括皮膚乾燥、胃酸、排便不利等,所以很多人認為口服比較沒有化療激烈,但其實也不然。就中醫的治療方式,我們使用所謂的陽藥,所謂的生硫磺、生附子這些熱藥,這些藥物可以支持病人身體的機能表現,讓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仍然保有基本的生活品質,而在後期的衰落過程是很快速的,痛苦的程度遠遠降低許多,也比西醫的治療方式讓末期的癌患享有更佳的生活品質。

另外還有一位正在進行治療的癌症病患,這位太太在生產後發現子宮癌,西醫認為即使經過放療、化療後頂多只有一年的時間存活,病患認為即使進行這些手術治療也只剩一年的時間,那又何必讓自己如此痛苦,因此前往我們診所治療,目前治療的效果不錯,先前粗糙的腫瘤表面已漸光滑,腫瘤也有變小趨勢,至少目前病患的生活品質維持良好,也回去自己的工作崗位了。

看診的過程中,和許多經歷過癌症的病患或者是他們的家屬談到癌症的治療過程,當初堅持進行放療化療手術後,家屬或是配偶走了,回頭想想那些過程其實是很煎熬的,寧可當初不要進行這些手術,但並非西醫沒有盡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換個角度思考,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來治療,讓病患承受痛苦的指數降低。中藥日前在西醫被接受的程度也日漸增高,就像是美國的一家有名的ClinMet Hospital,今年一月開始也有中藥的使用,相信在五六年之內中醫在美國會有更突破的發展。

案例一:馬太太,父親已經八十歲了,前列腺癌現今擴散至淋巴癌第四期,想請問這個情況下中醫的治療可以緩解或延長生命嗎?

基本上淋巴癌四期再進行化放療的治療已經沒有效果了,如果再堅持做西醫的治療對於身體的損傷是非常大的,有可能減少病人的壽命,但是中醫的治療針對癌末的病人,至少我們可以做到維持病人現今的生活品質,不致於使病患再臨走前承受如西醫治療般的痛苦,是可以試試看的方式。

案例二:馮女士,母親眼睛會流黃水,但並不是眼淚,想請問是什麼情況?

造成的情況很多,甚至有時候貓狗的身上的寄生蟲也會造成眼睛有分泌物,也有可能是因為老化後肝血不足,但是實際情形還是得全身診斷才能判斷其主因。

(語音檔案由FM92.3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