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讀者留言問到,遇到亡血的病人,倪海厦老師說得用生附子、炮附子等剛烈陽藥來救急,補陽陰自回。然而,曹穎甫先生卻說不能用桂枝附子等熱藥,而是得使用大量的滋陰的中藥,血足而陽自復。到底倪海厦老師是對的,還是曹穎甫先生是對的?

曹穎甫先生,清末民初人,知名醫學家,精通傷寒雜病論,為中醫經方大師,所著傷寒發微、金匱發微、經方實驗錄、曹穎甫醫案等,皆為現代中醫學者必讀的書籍。倪海厦老師,為當代經方大師,幫助過很多其他中西醫皆放棄的病患,起死回生無數,所著人紀中醫教材系列被廣為流傳,激勵眾人復興中醫的信心。

兩位經方大師,講法完全相反,我們該聽哪位的?

其實,倪海厦老師和曹穎甫先生,兩個人都對,只是討論的病人情況是不一樣的。簡單的解釋,如果亡血的病人都已經生命垂危了,得用附子輩來搶救,使用大劑量的補陰藥是緩不濟急的。如果亡血的病人因為血虛而非常虛弱,卻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使用大劑量的熱藥,可能產生藥力反逆,讓問題更加複雜棘手。換句話說,臨床得看實際情況來治療,而不是遇到亡血的病人,就使用大劑量的熱藥或就使用大劑量的補血藥。而實際治療時,也不會整個過程都只是扶陽或只是滋陰,會依照病人的情況決定優先順序,扶陽和滋陰相互搭配。就像打仗時,發號施令的將領得決定什麼時候進攻,什麼時候加強後勤補給,而人力物力足夠時,或許前線和後方的工作可以齊頭並進。

那為什麼倪海厦老師和曹穎甫先生會講出不一樣的治療方向?曹穎甫先生的情況,我不清楚,或許他是針對幾個他遇到的病例來討論,而非一個通論,這部分留給研究中醫史的學者去探討。倪海厦老師的情況,我比較清楚,我們來解釋一下。

倪海厦老師一直強調扶陽的重要性,反對盲目的滋陰,那是因為現在的中醫教育走偏了,訓練出來的中醫師,大多數臨床療效有限,遇到急重症病患,只能推給西醫治療。而一般大眾也把中醫歸類為養生或慢慢調養慢性病,根本不了解也不期待中醫可以治療急重症。

為了喚醒中醫師及大眾,倪海厦老師必須不斷地大聲疾呼。而倪老師也是個性情中人,錄製人紀中醫教材時,有時候會講得十分激昂,期待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在教材的其它部分,以及帶學生臨床跟診時,倪老師常常解釋不同病例得使用不同治療方法,並非只知道使用陽剛的猛藥,他也常常使用補血滋陰的中藥材。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誤解?許多人盜用倪老師人紀中醫教材,把它剪成小段小段的視頻,放到社交媒體上吸引關注。非常多的人靠著這些短視頻來學習倪老師的教學內容,結果往往只看到很短的片段,無法從頭到尾、按部就班的好好學習,瞎子摸象,如何能學得好?更何況很多短視頻被標上聳動的題目如「亡血必用附子」、「小建中湯加生附子治癒白血病」等等,讓很多人以為事情就這麼簡單,抓住一兩句話,就以為得到了偉大的答案。

雖然這個現象已經很混亂了,更糟糕的是,就連許多跟診過的倪老師學生,也只看到了形,沒得領悟其中的神,以為經方就只是不斷加大猛烈陽藥的劑量。多年前的一天傍晚,倪老師、師母和我三人共聚晚餐,倪老師聊著聊著便開始大罵一位本來受他看重的學生,說這位學生一開始學得挺好的,但現在只知道開大劑量的附子,甚至連烏頭也不先蜜製,直接給病人大劑量的生烏頭,導致許多問題,讓倪老師非常不高興。倪老師辭世後,學生的問題更為嚴重,生附子開到一百多克、一個藥方五六十味中藥材、開方雜亂無章等等,不但治不好病,還造成病人更多的問題,更讓倪老師背負了胡說八道的惡名。

許多人問我,倪老師要我負責傳承教學,為什麼我遲遲還沒有開始正式教學?傳承,是一件嚴肅的工作,必須步步嚴謹紮實,不是老師教了什麼內容,自己連其中討論的病症都還沒治好幾個,就直接轉述內容。如果這樣,遠不如直接研讀倪老師的教材,為什麼要聽他學生胡亂增加的內容呢?因此,在我答應倪老師負責傳承教學時,我就告訴自己,必須先有多年的實際臨床經驗,治癒大量不同的急重症病例,從實作中充分了解及反覆驗證倪老師的教學內容,更需要探索倪老師教學內容中遺漏的什麼,並不是倪老師說了什麼,我就盲目相信地轉述給我的學生。如此多年的臨床考驗及不斷架構整體思維下,我才勉強有資格來執行倪老師交代的傳承工作。

很可惜,很多人並沒有同樣的自律及嚴謹的態度,臨床上根本沒治療過多少複雜的病例,直接轉述自己老師的教學內容,大剌剌地教導他人什麼病就用什麼藥方、什麼穴位就可以治好什麼問題。於是,一代傳一代,不但越傳越更加紙上談兵,還代代添加似是而非的自我解釋,中藥從嚴謹的科學,變成了虛無縹緲的玄學。

屠龍術,一代傳一代,說得天花亂墜,可惜老師學生都沒看過龍,更別說真的屠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