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資訊發達,時常見到網路或各種傳媒報導西醫的進步,最近聽到一段訪問西醫的廣播內容,談及西醫如何治療胃病,標準的西醫流程,先檢查腸胃道幽門桿菌的指數,若指數異常就施以抗生素治療,而抗生素的種類又因人而異才起功效,一般試藥一段時間後,身體也產生了抗藥性,必須再次更換抗生素,如此反覆試驗直至幽門桿菌指標正常。反問,若幽門桿菌指標正常,病人仍然胃痛,西醫該如何解決?進一步照胃鏡,檢查是否有潰瘍或腫瘤?如胃鏡結果正常,西醫則宣判腸胃功能性異常,可能會建議患者服用腸胃益生菌,甚至讓患者服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副作用就是胃酸分泌不足,造成鈣質流失初現骨質疏鬆症,如此長時間的治療還未能改善時,西醫就診斷為"精神官能症"。

現在臨床研究報告,幽門桿菌被消滅,腸胃潰瘍減少了,食道癌卻驟增,才發現幽門桿菌對於保護食道有重要的功用,而在這種情況之下產生的食道癌,比一般罹患食道癌的致死率要高。西醫在微觀的研究愈發進步,愈專注在某個"點 ",忽略全"面 "也切割了人體的連貫性。

中醫理論中,造成胃病有數種原因,一般常見的原因有"胃寒"、"胃熱",甚至肝膽的問題也會造成胃的疾病,中醫以全面性的角度看待一個疾病,體內器官是連貫性的系統,彼此相互影響。臨床上有一胃病例子,一名老先生長期胃痛,尋訪過中國許多名醫,都未能將胃病給治好,當時幫他看完診後,由各種線索推論是胃的外層包覆了水,使用生半夏為主的方劑將其問題解決。

中醫診斷後會開立一個處方,藉由服用處方後觀察病人的反饋,當反饋良好,就證明了診斷的方向正確。中醫說肝膽會剋脾胃,肝功能不良會影響膽汁的分泌,造成晨起口苦、或是吐酸的情形,這時候西醫檢查腸胃是沒有問題的,吃了胃酸抑制劑也只是暫時的效果,中醫會根據其他線索加總後找出一個方向,當然中醫診斷方式有別於西醫的儀器,看病過程更賴於醫師臨床經驗,一個宏觀的醫學思維,對於疾病的治療方向是更有效的。

(語音檔案由FM96.1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