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感冒,大概是父母最常遇到的問題。身體好的小朋友,一年小感冒一兩次,身體不好的小朋友,只要班上同學有一個人感冒,他一定也跟著感冒,要不然他就是帶頭感冒的那一個,而一感冒就稀裡嘩啦,大病一場的感覺,或者說他感冒從來沒好過也不太誇張。

早年在台灣及大陸都有流行過所謂的「神醫」,小孩子感冒,只要帶到神醫那打根針、吃點西藥,幾天內小孩子感冒就立刻好了。可是,奇怪的是,這些小孩子感冒好了沒兩三週又感冒了,既然上次看神醫「有效」,這次當然馬上再帶到神醫那看診,成為神醫的忠實病人,每幾個星期必來報到一次。很多年過去了,這些所謂的「神醫」才被人掀出來,原來是使用非常強的抗生素,甚至使用類固醇藥物,把感冒症狀很快的壓下來,卻讓小孩子身體越來越差,不但還是常常感冒,長大後還比其他人更容易得到各種奇奇怪怪的病。

現在情況好很多,越來越多的家長們,意識到小孩子感冒時,不應該服用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藥。就連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都警告,小孩子感冒儘可能不要服用感冒或咳嗽的西藥。美國許多州規定,兩歲以下是不准使用如Tylenol 等含有Acetaminophen或其它成份的西藥,有些州甚至不准六歲以下兒童服用。這個道理很簡單,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藥物是無法抵抗感冒病毒,也就是說西藥是無法治療感冒。那麼,市場上那些「感冒藥」的作用是什麼?

一般感冒常用的西藥,不在於殺死感冒病毒,而是減輕病人不舒服的感覺,譬如說止痛成份可以減輕病人頭痛、安眠成份可以讓病人比較能入睡等等,所以病人服用了這些感冒藥物,可能會覺得好一些,可以回去上學或上班。然而,這樣的藥物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會讓感冒拖得更久,一般的感冒,只要多休息,一週左右會自己好,服用這些減輕症狀的感冒藥,反而會拖到兩週以上。第二是這些西藥有不少副作用,常常服用會對身體產生嚴重的破壞,在英國,感冒藥Tylenol 是導致嚴重肝臟衰竭而需要換肝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暫時緩解一下感冒時的不舒服,讓感冒拖更久,又傷到身體,實在不划算!

可是,做父母的看到自己小孩感冒發燒、流鼻水、咳嗽、頭痛等等,實在不忍心,很想幫小孩子減輕痛苦,那該怎麼辦?其實,感冒是有辦法解決的,那就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不過,在討論中醫治療感冒前,得先解釋一下許多人心中的疑問。

首先,有些爸爸媽媽會說:「有啊,我們有帶小孩子去給中醫看感冒,可是沒有效果!」為什麼中醫看診、服用中藥後效果不佳?這和近百年來中醫的混亂有關,從民國初年五四運動的全面西化、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的去除舊文化、到現在所謂的「中西醫結合」,都把中醫拉到了面目全非的地步,忽略了正統中醫的生理病理學,沒有了辨證論治的思維,而以中藥材裡有什麼化學成份為主導,甚至有所謂的「廢中醫存中藥」的說法!

這個現象在中國大陸很明顯,中國大陸流行感冒時服用「板藍根感冒沖劑」,因為一般認為板藍根這味中藥材能「清熱解毒」、有消炎的化學成份。然而,這樣的作法,和感冒時到西藥房買Tylenol的思維沒有什麼差別,而板藍根藥性寒涼,往往看起來減輕感冒症狀,反而讓感冒更往身體內部「傳病」。反倒是日本流傳的「東洋醫學」比較接近正統中醫,很多從日本到矽谷來訪的工程師告訴我,日本的便利商店,會在入口明顯處擺放鋁箔包的漢方中醫「桂枝湯」、「葛根湯」、「小柴胡湯」等中藥方劑,旁邊會詳細解釋每一種中藥方劑適用與各種不同的感冒症狀,消費者可以依據自己的感冒症狀來選購適合的中藥方劑。那裡是不會賣中國大陸流行的「板藍根感冒沖劑」,而Tylenol等感冒西藥是擺在便利商店最後面不明顯的位置,因為很多日本人都已經知道那些感冒西藥沒什麼用又傷害身體。

其次,有些爸爸媽媽會問:「既然沒有化學成份可以殺死感冒病毒,那麼中醫如何能治療感冒?」中醫和西醫根本的差別就在於這個「殺死」兩個字,西醫為「對抗醫學」,有什麼外來的入侵物或體內什麼細胞變壞,就以殺死這些「異類」為主旨,中醫不以「對抗」為依據,而是以「平衡」為主旨,身體那裡失去了平衡,只要能來回到平衡點,病症就會消失,入侵物就無法造成問題。

而中醫治療感冒主要的方法是中醫裡「汗、吐、下」等方法中的「汗法」。這個「汗法」在西醫裡一直得不到解釋,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開始意識到「汗法」的重要性。譬如,有醫學研究想了解如何減低癌症風險,他們猜想奧運選手們平時非常重視身體健康,每天運動不在話下,飲食營養、起居作息都特別小心謹慎,那麼這些奧運選手們是不是比較少得癌症?研究結果顯示,除了馬拉松長跑選手以外,和一般人得到癌症的比例沒有差別。那為什麼馬拉松長跑選手得到癌症的比例比較低呢?研究結果認為,這些馬拉松長跑選手長時間均勻地出微汗,他們汗液中的有毒成份是一般人汗液的好幾倍,也就是說馬拉松長跑選手「有系統、有節制」的出汗,把身體內部許多有毒物質排放出來,是他們得癌症的比例比一般人低!這就好像老祖母會說小孩子感冒,捂幾床被子出汗就會好。 「捂被子出汗」有其道理,不過,有時可能「病汗」沒流盡,好的津液卻流失過多,反而出問題。

當然,正統的中醫治療感冒,不只是使用某幾個中藥來發發汗那麼簡單,反倒是非常的講究細節,不同的症狀代表身體內部不同的失衡,得用不同的方法來發汗、來治療,特別是每個人每次感冒的原因和嚴重程度可以很不一樣,可以因寒而感冒,可以因熱而感冒,可以寒入裡化熱,甚至可以很快變成西醫所謂的肺炎等等,最好還是請中醫師來看診治療比較妥當。不過,還是有些基本的準則可以教給當爸爸媽媽的,至少讓爸爸媽媽和中醫師討論起來比較有些概念。

首先介紹三個中醫基本的小常識:「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

很多人聽到中醫的脈診, 覺得玄之又玄,一方面好像很難搞懂,另一方面好像脈診可以神奇到病人身體內從生下來到現在發生過的所有事情都知道。其實並非如此,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切」包括脈診、腹診、按壓穴道等等。所以,脈診很重要,但絕非代表一切,坊間有些中醫號稱把脈很厲害,甚至連在媽媽肚子裡被臍帶纏到脖子都可以把出來,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但是,我關心的是病有沒有治好,有很多的中醫把脈時可以講的頭頭是道,到頭來病還是沒有治好。

「脈浮」,通常代表病在表面,人體表面就好像一個國家的邊界,當外面敵人攻打過來,會先在邊界上想辦法把敵人擋下來,所以,快要感冒或剛剛感冒時,人的脈是浮在皮膚表面的。而有沒有「脈浮」,是很容易分辨出來,做父母的先找到小孩子兩隻手腕下方把脈的位置,如果不知道把脈的位置在哪裡,可以在網上查閱一下「寸口脈」的位置。不需要很精準,手指稍稍用點力找到小朋友脈的位置,把手指放開,然後再輕輕的接觸在剛才找到脈的位置,如果手指很輕的碰到小朋友皮膚就感覺到脈在跳動,那就是「脈浮」。如果還是得用些力按下去才感覺的到脈在跳動,那就是沒有「脈浮」。當然,這只是個粗淺的概念,但是對許多父母而言,這樣就夠了。

「舌苔白還是黃」倒是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在白色的燈光下,叫小朋友舌頭伸出來,看看舌苔是偏白還是偏黃,如果好像有些白又好像有些黃,那就算黃,因為正常人舌苔很薄又有一些些白,所以你看一眼之下不確定是白,那就可以算是很輕微的黃 。那麼沒有舌苔怎麼辦?在感冒的基本範疇之下,如果沒有舌苔,而舌頭上水水的,可以當作「舌苔白」來參考,如果舌頭很乾,可以當作「舌苔黃」來參考。

「流汗與否」就更簡單了。 小孩子感冒時,我們通常以背部有沒有出汗為判斷依據。如果明顯看得出流汗,那算是「汗多」的情況。如果看不太出來流汗與否,但是用手摸小孩子的背部覺得有些濕,那叫做微汗。如果連摸起來都不覺得有流汗,那就是「無汗」。

「脈浮」、「舌苔白還是黃」、「流汗與否」三個基本工具有了以後,我們可以針對感冒繼續往下深入一些。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