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儀的討論
脈診儀一直是許多對中醫有興趣的科技人的話題,1960年代日本就已經有利用各個手指末端的導電性來討論各個內臟健康的研究及儀器,從那個時候到現在,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測量及分析中醫脈診,願景是希望能把中醫脈診「標準化」、「量化」、「紀錄」等等。
身體可量測的訊號,無論是電訊、電磁波、機器波、電壓差、導電性、各種光譜的透射及反射波等等,都隱藏著身體內部的訊息,譬如心臟的EKG (electrocardiogram),可以透露出許多心臟的問題。這樣「隱藏訊息」的發覺,並非一開始就知道,往往是病例累積多了,數據多了,其中的關聯性慢慢浮現,促使醫學研究人員深入研究及解碼這些身體訊號背後的意義。
前台大電機系醫工組、「氣的樂章」系列暢銷書作者王唯工教授,一生對脈診儀的研究不留餘力,提出了許多想法及臨床數據,可以說是各式各樣脈診儀研究中的翹楚。許多年前,我與史丹佛大學孟懷縈教授一起拜訪過王教授,對他的思路及脈診儀研究有不少深入的討論。當初我們希望促成脈診儀先驅王唯工教授和中醫大師倪海廈老師見面,因緣際會並沒有發生,後來倪老師過世,而王教授前一陣子也辭世了,這樣中醫科技先驅與中醫臨床大師的面對面討論,也就沒有實現。
許多年過去了,當往事慢慢淡忘時,緣分又再度浮現。王唯工教授兒子、王教授脈診儀技術及公司的繼承人王晉中博士,在友人的聯繫下,我們見面了,面對面討論了許多脈診儀技術和臨床經驗的相互幫助、如何使用Deep Learning來突破現有瓶頸等等。昨天我安排了一場討論會,找了一群朋友:前台灣創意創業中心執行長Dr. Larry Wang、Gartner 副總及首席IoT分析師Mark Hung、知名投資人及中醫愛好者Dr. Chester Wang、電機工程專家Dr. Brian Tien、醫學科技專家Dr. Thomas Lo、診所的幾位中醫師及同仁等等,與王晉中博士及王教授大女兒一起討論。
王教授的脈診儀技術,主要在於分析手腕附近血管脈動造成的機器波,後來為測量方便,改為以紅外線測量手指尖端血管擴張的波動。不同於其它脈診儀的地方,是把蒐集到的波形,從時域(Time Domain)轉換到頻譜(Frequency Domain),做頻譜分析。王唯工教授認為,頻譜分析下,各個共振頻率直接可以代表中醫十二經絡的其中一個,因而可以用來評估五臟六腑的健康情況。共振頻率是否直接對應十二經絡,這點還值得商榷,需要更多的研究,但是,頻譜分析結果和身體內部狀態有關聯性,那是不能否認的。而我們也不需要硬生生的把這樣的頻譜分析綁到中醫上面,這樣的分析,可能可以反應出中醫脈診部分的訊息、遺漏了另一部分的訊息, 同時也可能隱藏中醫脈診本來沒有包括的訊息,如果能夠蒐集大量臨床病例數據,就可以使用目前最熱門的Big Data / Deep Learning來找尋其中的關聯性。雖然這樣仍無法完全解開中醫脈診的謎,也無法取代中醫望聞問切的四診合參,這樣的研究及技術,是可以幫助大眾健康的。
至於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其實也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可以被引用,可見光及不可見光的影像分析、聲音分析、味道檢測、動態智能問答分析等等,都已經有不少成熟的技術。如果我們結合大數據分析及人工智能,即使無法取代中醫師的看診,至少可以把「科技」帶入「中醫科學」,讓中醫更加普及,也讓主流醫學更加了解及接受中醫的科學性,把中醫的療效帶給那些原本無法得到中醫治療的人群,這樣也算是另一種以中醫來造福人群的途徑。
今天收听了您的5/1的电台广播节目, 谈到脉诊。非常希望看到中医变得更加普及。
李医师,有个小女孩10岁,今年3月22日头晕呕吐,在浙大儿保确诊为颅内生殖细胞瘤,做了开颅手术后续继续放疗化疗据院方介绍康复大概10个月左右。像这的肿瘤手术确保能彻底治愈吗?
不能,沒有任何手術、化療、放療能保證腫瘤不再復發。
这是我捐助的一个小姑娘,我也想过这个手术后遗症很多,但也没办法,目前手术成了病人的唯一希望。前年有个朋友的同事得了癫痫,非要开颅做手术,我劝他去找您看诊,他们也不信中医能治好,做了手术还是没好,看到这种求助我也很气愤,给捐钱是小事,不能治愈才是大事,推荐给真正能治疗的他们又不听。
Hello Andy,我觉得如果数据库data base质量搭建的非常好,信息量比较全面且正确度高,案例储量丰富,基于现有算法进行算法架构优化(主要是信息的分类和提取),借助云端DBM,通过大量临床案例的deep learning 训练,以及不断的实时修正,人工智能中医系统是有可能实现的,关键是如何降低失误率,提升诊断的准确度。(数据库输入/动态更新最原始的源头要确保信息正确,否则很难提升准确度,更何况临床误诊也是难免的)
是的,但是工程浩大,需要足夠的人力及財力,這樣的計畫無法在幾年內帶來利潤,因此不是一般投資人或公司願意介入的,而如果是依賴政府計畫,那會有更多的問題。所以,發展全面性的中醫人工智能系統,是一條漫長遙遠的路。
然也!
說得好; “我們也不需要硬生生的把這樣的頻譜分析綁到中醫上面,這樣的分析,可能可以反應出中醫脈診部分的訊息、遺漏了另一部分的訊息, 同時也可能隱藏中醫脈診本來沒有包括的訊息,如果能夠蒐集大量臨床病例數據,就可以使用目前最熱門的Big Data / Deep Learning來找尋其中的關聯性”
繼續前段:
要從”病理學”、”生理學”等等聯繫到”脈診”的確工程浩大 – 須要 NIH + NCI + NIA + millions..
非常有發展潛力,但用手指的脈频受限於很多末端血管收縮或血管阻塞狹小,在嚴重心血管人身上會不會可能量都量不到或波形已有完全不同的改变?
目前市面上的脈診儀和中醫脈診還相差很多,同時,望聞問切,中醫診斷單靠脈診也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