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陰陽 (下)
回來整理一下:形容詞的「陰陽」,是關係比較下「對立性」的形容,名詞的「陽」是「 能改變物質的能量」,名詞的「陰」是「能儲存能量的物質」。
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就很容易連結很多經典中醫古籍裡不同的陳述,臨床治療也不會模模糊糊。 譬如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思維,連結黃帝內經寫的「太陽爲開,陽明爲闔,少陽爲樞,太陰爲開,厥陰爲闔,少陰爲樞」與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條文,以及連結到「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等等,不過,這些主題,就不是一兩篇文章能闡述的,而是得寫幾本書來討論。
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解釋「陰陽」沒什麼大不了,然而,這個「subtle details (微妙細節)」,可以讓我們的思路相差很大。譬如說,「陰盛」是指什麼?通常我們會說病人「陰盛」,往往是因為病人寒冷、四肢厥逆等等,這裡「陰」字是形容詞還是名詞?這個「陰」字其實是形容詞,形容冷的情況。「陰盛」之所以寒冷,可能是因為外在的「陽(能量)」消耗太多,可能是因為「陽(能量)」無法正常改變物質,也可能是存儲在「陰(物質)」裡的能量釋放不出來等等。以前不少人會把「陰盛」的「陰」字當作名詞,說是「陰氣很重」,如果我們真的把「陰盛」當作有太多玄之又玄的「陰粒子(陰氣)」,我們的思維就會專注在「消滅多餘的陰粒子(陰氣)」,那麼整個治療方向就會有很大的偏差。
「陽亢」也是一樣的道理。中醫常常用「陽亢」來形容病人有某些特定的熱象,既然「陽粒子(陽氣)太多了」,就來「瀉火」,同時用「滋陰」來增加「陰粒子(陰氣)」,以期與過多的「陽」相抗衡。這樣的思維也是有問題的, 「陽亢」的現象,很可能是身體出了問題,無法讓「能量」正常運作,或者是無法讓「能量」經由正常的方式「儲存」到「陰(能儲存能量的物質)」裡,因而導致病人有不正常的發熱,「瀉火」可以一時讓病人舒服一些,但是,長遠看來,可能讓問題更嚴重。而「滋陰」或許有些幫助,但是,「能量」無法「儲存」到「物質」裡,不一定是沒有足夠的「電池(物質)」,而是「充電器」的功能不足,一味地「滋陰」並不能解決問題。
當然,上面這兩個例子非常簡單,只是在思維上做些澄清,在串連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等經典古籍裡,有更多深奧的含義及影響,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沈思。
文章結束前,我們討論兩個通俗的問題來做結尾。第一,我們很常聽到「秋冬養陰」,冬天天寒地凍,「陰氣最重」,那麼「養陰」不就「越養越陰、越寒冷」嗎?當然,學過中醫的人知道不是如此,但是,由此可見,長久以來,「陰」這個字使用的方法很混亂,在不同句子裡有不一樣的意思。「秋冬養陰」來自黃帝內經,主要的原因是配合大自然的變化,到了秋冬,散發在天上的陽氣,要下降到地表下,大地要把陽氣收藏起來、儲存起來,為明年的「春生」做準備。換句話說,「養陰」的真正意義,是把更多的「能量」儲存到「物質」裡、到「陰(能儲存能量的物質)」裡,讓這個「陰」更「富足」。
第二,前面提過的「陰盡陽生」,很多人會拿自然界的「冬去春來」、「四季變換」來做比對、做推理。然而,這個「陰盡陽生」用在人體上,是指正常的運作,並不代表病態時的變化,就像地球繞太陽轉時,有「冬去春來」、「四季變換」,如果那一天地球被隕石撞出了軌道,往冥王星的方向飛出去,那個時候是不會有「冬去春來」這個「常態」發生,而是越來越寒冷。當人體嚴重失去功能時,「陽(能改變物質的能量)」無法再儲存到「陰(能儲存能量的物質)」裡時,是沒有「陰盡陽生」的。
一直覺得陰陽很難理解,在廣播節目裡聽說過:陰陽不是相反的是相對的,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菜根是陰,菜頭是陽的知識.
聽李醫師講的挺有意思的!謝謝!
「菜根是陰、菜頭是陽」裡的「陰陽」是形容詞,是一種比較。
感謝李醫師這三篇讓人耳目一新的解釋。可否請教傷寒論太陽篇上篇講說「發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這個以汗出與否來判斷陰陽,如果照您所提出「改變物質的能量」與「儲存能量的物質來說」來說,這個陽是在講「改變」有問題,或是講「能量」不足?陰右是講「儲存」有問題或是「物質」多寡出問題?
這裡並非以汗出與否來判斷陰陽。一般古書解釋「發於陽」、「發於陰」為「發於衛陽(固表的衛氣)」、「發於榮陰(裡面的榮血)」,所以,說是「發於能量」、「發於物質」也不為過。但是,我個人比較喜歡倪老師的解釋,倪老師把它簡單化,認為「發於陽」是「發於白天」、「發於陰」是「發於晚上」。同時,不少醫家對太陽證「無熱」有些意見,認為不是一直無熱,而只是一開始無熱,也就是比較慢才發熱。
對不起打錯字,本是想問「以發熱與否」來判斷陰陽。
所以說有發熱這個「惡寒」是從陽衛的能量相對不平衡,沒發熱但是「惡寒」則是榮陰或說物質不平衡?
不少古代醫家確實解釋為「發熱是因為傷到衛氣,無熱是因為傷到榮血」,但是,也有醫家質疑,認為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我個人覺得,不要以一兩句話的字面解釋來研究古文,還是得從整體架構來思考,配合臨床的反饋,倪老師的名言:「治好病的醫生說話」,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
以倪老師的解釋,這個陰陽就是形容辭了?形容有發熱的惡寒一般是白天發,沒發熱的惡寒一般是晚上發。
不過您還是點到了治病的重點;可否讓我偷走個捷徑畫重點,分享一下這個資訊(陽衛榮血和白天晚上發熱與否)您在治療太陽病或是感冒上用的多嗎?
我個人並不常往這個方向思考,等病人來到診所時,症狀往往已經改變了,一開始「傷到那裡」已經不是重點了。不過,倒是常常聽到病人說:「前幾天晚上,到室外拿個東西,只有一兩分鐘,就懶得穿外套,回到室內後,突然身體怕冷,但是沒有什麼感冒症狀,本來不以為意,沒想到隔天早上起床就開始發燒、頭痛…」這類的陳述,和倪老師的「發(傷)於晚上」很符合。當然,你也可以說,晚上陽氣入裡,體表沒有足夠的衛氣保護,所以,寒氣直接傷到榮血,「發(傷)於陰」。
Although the explanation appears to make sense, saying all the letters in 陰盛 are adjectives might confuse people.
以下一篇對陰陽的描述也許更接近真相。
陰陽 與 God vs. Science
http://www.jt-tcm-station.com/countryside-tcm/2009/09/20/陰陽-與-god-vs-science/
留言提到的文章只想到了一半,而且是簡單的那一半。「陰並不是陽的相反,陰只是代表陽不存在的一種狀態」,這句話是說「陰(形容詞/冷)是缺乏陽(名詞/能量)的狀態」,這個觀念很簡單,學過熱物理的人可以馬上想到。但是,如果把「名詞的陰」當作「缺乏能量的狀態」,在很多情況下會出問題,就像留言提到的文章中說:「一般認為屬陰的津液、營血,都可以看成是帶著比較少的陽的液體」,那麼血液中帶有的「養分/能量」等於不存在,而「失去了陽的液體就是會變成痰飲、膿瘡,必須排出體外」,那麼是不是最好把所有的營血都派出體外比較健康?其實,這個說法多加思考一下,就會得到「缺乏陽的物質得排除體外」,或者「缺乏陽的物質得重新得到陽」,再進一步思考就會得到和我一樣的想法:「充滿能量的物質是名詞的陰」。另外,傷寒論裡面有很多補充津液、營血的地方,天下第一方桂枝湯內的白芍、紅棗就已經包含「滋陰」。
誠然如李醫師所言文章只想到一半,然而在陰陽固有的對立關係讓人們可以重新思考一遍。對醫者於陰陽的認知及理解當比大眾清晰而條理分明,李醫師以科學的語言對陰陽關係及彼此功能的單述當可讓人易於接納及理解。
「陰陽的對立關係」是用在形容詞上,是一個比較廣泛的認知。
看完李醫師你對陰陽的解釋, 我剛好也開始讀劉力紅的思考中醫。在他對陰陽的解釋裡看到跟你的解釋很類似的地方。我想你受他影響很深。在看完你們兩個對陰陽的解釋之後,劉力紅的解釋對我來說比較make sense。我這幾天一直在思考假如以後開業之後我要怎麼跟病人用很layman的方式來解釋陰陽(目前還是學生,今年要考針灸牌照)。今天終於有點突破。想跟你分享一下看看我這樣解釋合不合理。
陽就像是錢。陰就像是存錢桶。人的身體就每天就是把賺的錢存到存錢桶然後再拿出來花掉,不斷的循環。花錢(消耗陽)是為了活下去,陽氣被拿來消化食物溫暖四肢走路運動等等。存錢(潛陽入陰)是為了明天能還有錢能來維持生命,身體在休息睡眠的時候把陽氣淺藏回復陽氣,是為了明天才能有精神。當這個平衡被破壞時人就會生病!
陽病就是花錢的機制出了問題,錢不夠花了。可能是因為賺的錢不夠多,花太多錢,或是存的錢拿不出來。
陰病就是存錢的機制出了問題,可以存的錢變少了。可能是因為賺的不夠多,或是花太多錢,所以沒辦法存錢。再一個可能就是存錢桶裡被塞了垃圾(陰實),空間不夠了可以放進存錢桶的錢當然就變少了。那沒有辦法被存下來的錢就只能花掉(發熱)。
我剛好也是工程師要轉行當中醫師。用工程師可以理解的方式來解釋陰陽的話
陽就是Kinetic energy。陰就是potential energy。我覺得就這兩者的關係來解釋陰陽也是可以通。
我蠻喜歡劉力紅寫的思考中醫,不過,我倒不是受他的影響,倪老師一開始教陰陽,就以「神與形」、「能量與物質」來討論,而我大學是念物理的,E=MC^2物質與能量轉換的觀念,對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了。我很早以前也喜歡用「動能」、「位能」來解釋,不過,研讀不少經典及經歷很多臨床後,我覺得那樣還不夠,得再擴大一些。而陰病不只是「存錢的機制出了問題」,也可能是「銀行不讓你領錢」等等很多問題,陽病也一樣有很多種可能。不過,你以工程的頭腦來思考中醫,是很好的,中醫沒有那麼玄,只是時代背景下,書寫的方式不同於今日的科學書籍的寫法,但是那樣並不影響中醫的邏輯性。
宗恩老师,在您临床案例上面,关于阴病的占比,是不是一个好好的可充电蓄电池,在经过了不正规使用后,突然变得不能放电,或者放电量减少的情况居多?
這是個比喻,不是百分百的對應,但可以說陰不足時,無法收藏陽氣,自然也就無法釋放出足夠的陽氣,相對應的功能也就無法正常運作。
陰陽,是溝通的詞。如東西南北。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就比手畫腳唄。
功夫,陽來,陽擋,是力頂。陽來,陰接化,是功夫。
陽病,用陰來平衡。
陰病,用陽來平衡。
中醫,中國功夫,中國佛法,都是中國的文化,生活的累積。好用的很。
悟了,從文字相到無相,就有很多好招和破招,破問題的招。
個人心得而已。
你說的不錯,是中華文化裡「陰陽」的廣義思維。不過,對臨床醫學而言,先以「有形」來學習,等到累積足夠臨床經驗後,再來討論「無形」的部份,不然,初學者只會陷入「虛無縹緲」,讓中醫流為玄學。
严谨的科学态度,严密的逻辑,精准的文字表达。不愧为倪师的高足,名师出高徒。令吾辈汗颜。希望有机会多拜读您的文章。倪师也是吾辈向往已久的师者,可惜无缘摆在门下。恭喜师兄,一定将师傅的事业发扬光大。谢谢
謝謝鼓勵。
大陆有个叫李宝柱的医师,发现了根据出生年份来推算患者病、证的《仲景方术天机心法》,犹如公式推导,能快速推算出病症(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证)。下面是他的网址,文章不多。是否可用,请师兄指点迷津。谢谢
http://blog.sina.com.cn/libaozhushanghanlun
我對這位醫師的論點並不清楚。如倪老師教導的,人紀與天紀有很大的關聯,但是,在目前臨床醫學上,我們最好不要把事情搞得太玄,不然主流醫學更無法接受中醫。
多谢师兄。
师兄,我还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请师兄得空指导。
1、“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这是针灸治疗的原则,用药也适用吗?用五行生克如何解释?
2、“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这是针灸还是用药的原则?这里的“虚”与“实”是指病证还是正气?用五行生克如何解释?
3、五行生克中,“生”与“克”对病证的虚实和正气的虚实,作用是一样的吗?
学而不精,困惑多多。请师兄不吝赐教。
五行生剋,簡單來說,「生」是「協助成長」,「剋」不是「迫害」,而是「協助管理控制」。所以,並不是你問的,「生」是生「正氣」還是「病氣」,「剋」是剋「正氣」還是「病氣」。 「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比較直接,不太需要解釋,適用於針灸及中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也是用在針灸及中醫兩者,不過,其意義比較麻煩一些,其出處為難經七十五難,原來是在敘述「肝實」「肺虛」的情況,肺金不能控制肝木時,為了提升肺金,我們瀉火,減少火對金的控制,讓金比較能發展,以便讓金多控制木,而為了更加抑制火,我們會強水,讓水減低火。所以,整句話是,「肝的母」能令「肝的子」虛,「肝的子」能令「肝的母」實。但是,因為難經七十五難中後面有句「欲令金不得平木也」,其中的「不」字有很多的爭論,多數醫家認為只是「延字」,沒有意思,但是也有不同的意見。無論如何,並不影響我們利用「協助成長」及「協助管理控制」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