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這幾年來中醫的能見度大幅增加,對中醫感興趣及學習中醫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認識了一些中醫基本知識後,都想幫助自己及親朋好友改善身體健康。而許多初學者知道自己辨證論治開藥方的功力還不足,也不敢下針,艾灸就成為了大家選擇的第一步。畢竟,艾灸不算是侵入式治療,從外面灸一下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常用的穴位,覺得好像是把熱能灌進身體裡,去去寒氣,許多初學者都猜想應該沒有什麼壞處吧。

其實,並非如此。雖然很多情況下病人自己艾灸是安全的,也多多少少有幫助,臨床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病人自己隨便艾灸,或者被學藝不精的中醫師亂艾灸後,身體出現他們沒有想到的問題。譬如,有些病人越灸越虛、越睡不著覺;有些病人感冒時灸膏肓,結果背上長了一個大大的脂肪瘤(lipoma);有些病人連續灸關元幾週後,腹部深處竟然冒出腫塊。

為什麼會這樣呢?並不是艾灸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每一種醫療行為,都有其適用及不適用的情況。艾灸雖好,也可以成為外邪中的火邪,傷寒論中許多條文提到不適合艾灸的情況,譬如,「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一般而言,初學中醫者遇到燥熱、上火、口乾舌燥時,憑著自己的猜想,大概都會覺得不適合艾灸,免得越灸越熱。然而,遇到了手腳涼、身體怕冷、有氣無力,或者舌苔白厚、小便清等等的「寒症」時,許多初學中醫者都會以為多多艾灸有益無害。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

許多病人的「寒症」表現,是來自長時期的血虛。簡單的比喻,心臟好比汽車的引擎,肝血好比汽車的汽油,當汽油長時間不足、品質不佳,引擎輸出的能量必定大幅減少,引擎也會因此受損。血虛剛剛開始時,或許如大家想的,會有些燥熱。然而,長期血虛導致心臟輸出能量大幅減少,心陽不足,自然也就出現手腳涼、身體怕冷、及其它的「寒症」等等。這個時候,適當使用艾灸,或許可以讓病人局部寒症減輕,身體感覺比較舒服。然而,過度艾灸反而會造成津液流失,津液與血同源,血虛也就更加嚴重。另外,上面提到的傷寒論的條文,雖然是針對外感、太陽證的陳述,背後的道理卻適用於其它火邪的情況。簡單比喻一下,當津液因火邪而大幅流失時,不僅僅三焦水道的運作受到影響,血管內的水份也減少,血液也相對變得濃稠,除了加重氣血兩虛、肝血歸肝不順而睡眠更差等等以外,如果病人原本就有氣滯、血瘀,譬如,感冒時背上的膀胱經受寒而氣行不順,或者女士婦科、下腹部有瘀血,那麼過度艾灸膏肓導致背上長出脂肪瘤、過度艾灸關元導致腹部深處冒出腫塊,也就不難理解。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說艾灸不好,很多時候艾灸是非常好的治療方法,方便、便宜、又有效。只是醫學沒有捷徑,不是這裡熱一熱、那裡壓一壓就可以治百病。病人自己亂艾灸,甚至一些執業中醫師什麼病症都要病人連續艾灸幾個月,造成「焦骨傷筋」、「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還搞不清楚為什麼病人身體會有越來越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