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ike運動手環的集體訴訟案談起
這個月,Nike及Apple決定對針對運動手環的集體訴訟案(class action lawsuit)提出和解並同意賠款,也就是說這兩家大公司承認Nike製作、Apple行銷的運動手環不準確,無法如他們廣告所言,可以正確量測一個人每天的運動量及卡路里消耗量,詳細的報導可以參考華爾街日報:
The World Street Journal:Nike, Apple Agree to Settle Nike+ FuelBand Class-Action Suit
其實,沒有一家的手環、手錶可以正確量測一個人的運動量,我戴過Nike、Fitbit、Jawbone等所有市場上知名品牌的測運動量手環、手錶,都是用motion sensor來紀錄手環、手錶被移動的加速度、方向等,再想辦法用數學公式來「猜測」使用者的活動模式及可能的運動量。這樣的「猜測」,本來無可厚非,或許可以告訴使用者一點點活動量的參考訊息,只不過準確性及對使用者的幫助,被所有廠商誇大了,好像使用者每天都達到預設的「運動量」,身體就可以健康,而使用者也爭相在網上比較大家的「每日運動量」。
這次的集體訴訟案和解,基本上是把「業界都知道的秘密」公開給消費者,讓消費者知道,沒有一個測量運動量的手環、手錶是準確的,他們對人的幫助其實是很小的,最多只是提醒使用者多動一動,至於該怎麼樣動及多動一動是不是適合每一個人,廠商就不管了。
然而,這件事背後真正值得討論的是,為什麼那麼多的消費者願意花上百美金,買一個原本不到五美金的「計步器」?原因在於現代人對數字的迷思,認為只要有個數字去觀察、去遵守,問題就可以解決,至於數字怎麼來的、背後的理論根據、數字的代表性、準確度等等,就「太複雜了」、「不用多管了」。
這其實是現代人對管理自己健康的一個很大迷思與錯誤。很多人每天很緊張地量血壓、血糖,體檢時只知道盯著那些驗血報告上的數字,卻不知道仔細聆聽身體發出來的許多訊息,寧可盲目地依賴幾個不準確的數字,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一般的西醫也不斷要求病人服用藥物去控制幾個數字,對於這些數字的代表性、準確度、對整體健康的意義等等,恐怕連很多臨床西醫自己都搞不清楚,硬用西藥把幾個數字壓了下來,卻讓整體健康越來越糟!前一陣子翻到一篇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文章,討論現在的臨床醫師什麼都得靠儀器才敢確診,文章諷刺的寫到:「病人送到急診室,小腿往前彎折90度。骨頭都露出來了,還是得先照X光,才敢說是骨折!」
如此的演變十分可悲,幾年以後,很多人可能連自己吃飽了沒有、自己有沒有頭痛等,都得靠「穿戴式電子產品」來顯示數字,即使已經頭痛的在地上打滾,如果「頭痛指數」沒有達標,還只能在臉書上說:「今天很幸運,沒有頭痛!」
以前看鄭人買履的故事, 心想:”天下哪有這麼笨的人”沒想找蠢蛋還真不少…
是的,現代人沒有比較聰明,反而有了更多的「數字」來掩飾人們的無知。前一陣子看到一篇報導,文中討論到,平均而言,男人比女人有方向感,比較可以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分辨出東西南北,因而在找路時,比較能直覺得猜中該往左轉還是往右轉,這樣的男女差別,是經過千萬年的狩獵打戰而演化出來的。然而,自從GPS盛行以後,短短的十多年,男人的方向感已經大幅下降,對於簡單的爬山健行還好,對於在複雜的公路系統下開車,已經失去了方向感,沒有GPS的幫助下,大多數是會迷路的。換句話說,科技進步,不代表「人類進步」,反而導致人類智能的退化,現在走在街上,一半以上的人都是邊走路邊看手機,看著一些無關緊要的FB、Line、WeChat等。我想M型社會不只是指金錢的分佈導向,同時也是人類智能的分佈導向,很大一部分的人,像中產階級消失一樣,會因為繁雜卻又極簡單的網路資訊及一大堆沒有太多意義的「數字」而弱智化,只有少部分的人可以不隨意被這些外在因素牽引,而能夠增進其本來的智能,M型智能社會也就因而成型。
另一個時下熱門右與「數字」的話題應該是減肥吧!我父親長年痛風,醫生除了長年給止痛要以及降尿酸藥之外也無他法。對我父親的建議就是運動根減肥。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她也越來越重視健康,現在都固定去台北某大醫院做很貴的全身健康檢查(花錢買數字)。當然不可否認他看到自己的「不良」數據會努力去改善事件好事,可是有時後方法令人堪憂。最近他被檢查出腎功能不好,心臟微血管攻血不良,而醫生教他多運動。我母親告訴我他發憤圖強的一個月又是忌口又是大量運動就減了四公斤,在回醫院複檢的時候醫生很驚訝的看著完全正常的數據稱讚他。
我想最難過的事實莫過於西醫提出的「痛風不能根治」以及檢查數據的「健康」完全控制了大多數人的行為及生活上的種種選擇,可是最終並不一定得到心裡以為得到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