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文)

首先,怎麼知道小孩子有沒有感冒?當小孩子快要感冒,或者剛剛感冒的時候,沒有什麼症狀,有時候甚至還活蹦亂跳,只是做父母的直覺上覺得孩子怪怪的,做功課時有些些不耐煩的感覺,不知道是小孩子心裡有事煩躁,還是身體不舒服?很簡單,要小孩子把雙手伸出來,檢查一下有沒有「脈浮」,如果有,代表已經有感冒了。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服用中藥,通常多休息、早點睡就會好,當然,這個時候要避免吃冰淇淋、冷飲、生冷的食物,也不要過度運動、在外面吹風等等。記住,把脈得兩隻手都把,很多時候會一隻手脈浮,另一手脈不浮,通常右邊主「氣」,左邊主「血」,兩者的沈浮有不一樣的意義,而右手把脈中間的位置(「關脈」)反應脾胃,小孩子感冒時,通常會先浮起來。

在這個階段,父母最常問的問題是,小孩子說吃不下飯怎麼辦?有些父母會覺得小孩子皮,不肯好好吃飯,找個理由說吃不下飯,因此強逼小孩子非得吃完正常的飯量,搞得親子之間不愉快。如果真的「脈浮」、感冒了,食慾確實會減低,這個時候逼小孩子吃很多,反而會傷害到胃氣,讓感冒加重,不如讓小孩子少吃一些,吃清淡一些,陪小孩子聊一聊,聽聽他的感覺。至於真的長時間食慾差,我們在後面的章節會另外討論。

下一個階段是有明顯的感冒症狀跑出來,譬如發燒、流鼻水、頭痛、全身無力等等。如果脈還是浮的,不用太緊張,病還在表,如果脈不浮了,這就得看症狀是減輕還是加重,代表感冒是轉好還是往裡走,這個等一下會談到。

大多數的感冒是因為受寒而起,即使是夏季的大熱天下,多半也是流汗過多後吹風、吹冷氣而造成的。近代的一些中醫學派裡,有所謂的「江南無傷寒」一說,認為中國大陸江南地區天氣熱,不會有傷寒類的疾病,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不過,如果要討論這些,得從「六經辨證」、「太陽寒水」等等談起,很多中醫系的學生念到博士班都還搞得不清不楚,做爸爸媽媽的就不用多費心了。而一般聽到的「風熱感冒」,譬如有舌頭紅、口渴、有些黃鼻涕、喉嚨痛、頭漲痛等等症狀,其實大多數是因為中暑、津液不足等等原因所造成,和一般人在西醫定義下認識的「感冒(common cold)」是不一樣的,我們後面的章節會討論。所以,不要心裡想著西醫所謂的感冒,結果跑去買大陸文革之後中醫很常開的「桑菊飲」、「銀翹散」等等「感冒方劑」來服用,這樣就好像咳嗽時拼命吃薄荷糖,感覺舒服一些,結果把感冒弄的更糟。

回歸正傳,既然是因為受寒而起,感冒初期多半是「脈浮」及「舌苔白」,前面提到的三個工具用了兩個,第三個工具是「流汗與否」。如果小孩子有流汗了,中醫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表虛」,代表小孩子身體不算太差,身體已經開始自己想辦法調適,這個時候可以服用平衡陰陽的「桂枝湯」即可。另外,飲食方面,清淡一些,最好喝一些米湯,也就是把稀飯煮得很稀,喝上面的白白的米湯水,這樣會加強胃氣,讓小朋友恢復的比較快。如果同時還有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可以加些「葛根」,變成「桂枝加葛根湯」。葛根這味藥可以「提水上頭」,對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很有用處。(桂枝湯,為「天下第一方」,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方劑都有桂枝湯的影子,出版書時會在正文旁邊另外討論,現在就麻煩讀者自己上網查一下。其它提到的中藥方劑也一樣暫時請讀者自己上網查閱,出版書時會考量是否列一個詳細的方劑表格。)

如果小孩子沒有流汗,皮膚表面熱熱乾乾的,中醫通常把這種情況叫做「表實」,這個時候就得讓他發汗,一般我們會使用「麻黃湯」,如果伴隨這全身肌肉痠痛、背部、頸部、後頭不舒服等,可以麻黃與葛根兩味藥並用,而改成「葛根湯」。

現在很多中醫師都學過麻黃湯,但是臨床是卻害怕使用麻黃,因為學校老師說麻黃宣肺力量很強,怕會讓肺部津液不足,這又是另一個近代中醫衰敗的原因。麻黃是中藥裡的大將,無論是治療肺部的問題,或者救急等等,都非常重要。在美國,麻黃是受到管制的,因為麻黃可以被利用來製造安非他命類的毒品,然而,除了擁有特殊製藥製造的藥廠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特別允許擁有美國各州中醫執照的人使用麻黃,就是因為連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都深入做過研究、評估,知道麻黃這味藥對中醫臨床治病很重要,而且在使用適當時,並不會有什麼危險,不然的話,在醫療糾紛很嚴重的美國,麻黃早就被禁用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藥物專家不擔心麻黃,反而是許多功力不足的中醫自己說麻黃藥性太強不能用。

有些父母比較小心,他們問說如果把流汗與不流汗搞錯了,會不會有問題?通常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做父母的不會傻傻的一次給很大的劑量,同時,如果小孩子服用了一兩天藥還沒改進,當然得找專業的中醫師來看診,不應該自己不斷地試這個藥方、試那個藥方。

如果感冒一開始沒有擋下來,或者稍稍好轉時又讓小朋友受寒、吃冰淇淋等等,感冒就會往裡,往「肺寒」的方向走。這個時候脈象會從浮轉向比較不浮,同時感冒症狀會加重,譬如不斷地流清鼻水、白痰增多、咳嗽聲音變得更深沈、胸口緊等等,這個時候常看到舌苔變得很白厚,或者舌頭很潮濕,表面像是一灘水一樣。這樣就進入我們所謂的「小青龍湯」的階段。讀者可能已經感覺到,從剛才到現在,我們都用中藥方劑來表達生病的狀態,沒錯,中醫不像西醫常常訂定個病名,而是把症狀和方劑做連結,利用方劑來快速表達整體症狀及體內失衡的情況,方便中醫師彼此間的溝通。譬如,我可以告訴另一位中醫師說,我認為這位病人是介於葛根湯證及小青龍湯證之間,那位中醫師馬上就知道我在形容病人怎麼樣的情況,當然,他不一定同意我的診斷,他或許會指出我少考量了那一個症狀,而他認為病人其實是另外一個方劑的階段,然而,這樣的用方劑來反覆討論,加快了中醫師表達彼此的思維及考量。另外,我們這裡使用「證」這個字,而非「症」。「證」代表病人的整體病症表現,包含了各個症狀,「證」勉強可以用英文「syndrome」 來翻譯,而「症」勉強可以用英文「symptom」 來翻譯。

到了這個階段,除了比較嚴重之外,不同的病人也會開始出現比較多不同的症狀,譬如咽喉很痛、頭暈、想吐等等,或者會因為病人其它的情況而變得比較複雜,譬如女孩子月經正好來,通常不會只是單純使用一個基本的方劑,而是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情況做加加減減。所以,我們不建議爸爸媽媽自己看著書去治療,應該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

如果到了「小青龍湯證」的階段還是沒有治好,這就比較麻煩了,會進入所謂的「寒入裡化熱」的情況。「寒入裡化熱」聽起來很奇怪,簡單的解釋是,寒進入肺以後,會有很多白痰產生,當白痰越來越多時,肺的津液運行受到了影響,越來越不夠溼潤,痰變得濃稠,從白痰轉變成黃痰,舌苔從白濕轉向黃乾,這就好像汽車的冷卻水慢慢減少、不夠用,引擎開始過熱一般。真正麻煩的是,肺部不一定是整個寒或者整個熱,複雜起來,可以一部分還是寒,另一部分卻開始化熱,這個時候病人會告訴你,有時候是白痰,有時候是黃痰,有時候是濕咳,有時候是乾咳,有時候痰在咽喉,有時候痰深在肺的底部等等,好的中醫師可以從各種跡象來判斷這個複雜的寒熱是如何分佈的,該先使用熱藥?寒藥?還是寒藥熱藥一起並用,常見的方劑有「小青龍湯加石膏」、「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湯加石膏」。而到了這個階段,可能接近西醫所謂的肺炎,或者已經是肺炎了,西醫通常只能使用效力強大的抗生素,而中醫治療確高明許多,當然,這個時候,做父母的千萬不要自己看書治病,趕快帶小孩子去看專業的中醫師!

好奇的讀者可能會追問,如果沒有守住病情,再惡化下去會如何?再下來麻煩大了,會變成嚴重肺炎、肺積水、肺萎縮、肺膿瘍等等。那中醫有沒有辦法治療?當然有,基本的方劑譬如「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桔梗甘草湯」、「三物小白散」等等,這就是考驗中醫師功力的時候了,治療好的比西醫又快又有效,而且沒有副作用,治療不好又不趕緊轉診的,可能就把病人推向加護病房了。

順便提一下,西醫對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豬流感等等往往束手無策,強硬治療後,即使好了也常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譬如肺部纖維化等等。在中醫看來,無論是非典型肺炎、禽流感、或豬流感,都是按照上面所討論到的「感冒發展過程」來演變,只不過一般感冒從「桂枝湯證」發展到「大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等,可能得父母或病人實在不小心,感冒了還繼續受寒,而一般也得到兩三週左右才會變得如此嚴重,而嚴重的流感可以在兩三天內從「桂枝湯證」發展到「大青龍湯證」、「射干麻黃湯」等等,或者更加嚴重。中醫治療的方法還是一樣,但是中醫師對寒熱的拿捏,用藥的輕重與時機,寒熱藥的比例等等,都是很不容易的挑戰。如果中醫師對病情的判斷與預估準確,下藥膽大心細,對這些嚴重的肺部疾病,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 做到又快又好的治療效果。

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般的感冒。當小孩子的感冒症狀減輕或消失以後,小孩子往往會開始吵著要吃冰的、喝冰的、玩到滿頭大汗等等,做父母的也往往覺得小孩子感冒時受了不少罪,現在好了,可以慰勞慰勞小孩子,放任小孩子隨心所欲。千萬急不得,感冒的症狀不見了,不代表感冒好了,得看不到一絲絲脈浮才算真的好了,最好在感冒症狀全部不見、脈一點都不浮了以後,再等一週才放下防備的心。有些小孩子感冒沒有完全好,還有一點寒氣積肺裡,父母就不管了,結果感冒一直沒有真的完全好,父母常常抱怨小孩子很容易感冒,一感冒又很久才好,甚至開始出現一些哮喘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必須找專業的中醫師把小孩子肺部的問題一次治好,不然拖下去會變成慢性病,對小孩子長久的健康影響很大。

一動筆談感冒,沒想到就洋洋灑灑寫了那麼多。然而,關於感冒,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畢竟感冒的症狀總類很多,變化大,也是很多其它病症的起始。我們對感冒先討論到這裡,以後的章節提到相關的地方,我們再回來增補。下一章我們把感冒中的「發燒」單獨拿出來討論,因為「發燒」常常是做父母最心急的生病症狀,好像小孩子一發燒,天就要塌下來一樣,其實沒那麼嚴重,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