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祛痰癫痫止
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赛美教授工作室的工作同仁們再度把我去年在重慶演講中的一個病例改成故事:
小编注: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曾给大家介绍过经方学堂礼先生治疗面瘫的故事(点击此处进行阅读),今天我们就再给大家讲讲礼先生治疗抽筋的故事。(应该是癫痫的故事)
且说这天,天气正好,礼先生和小徒弟正在晒药草,突然一个母亲抱着一个小女孩前来求诊,小女孩只有4岁半,却患有癫痫,出生11个月时突然两脚抽筋严重,20、30秒就发作一次,每次持续40分钟,1岁到3岁更是多发,后来甚至连剪刀都不能拿。女孩父母很是着急,多次求诊,但是都没有找到原因。礼先生仔细观察了母亲怀里的小女孩,叫她下地走走,没想女孩已经走路不便,还经常摔倒,头偏向一侧。
礼先生捋了捋胡须,摇了摇头又意味深长的点了点头,问到小徒弟:“徒儿啊,你说说这癫痫该怎么个治法呢?”小徒弟摇了摇头也点点头,道:“师傅,我知道,你曾经说过,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痰饮,但是如果痰饮跑到血脉神经就会出现大问题,就像现在,痰饮跑到了小女孩的头,她的自主神经就会出现问题而出现癫痫,因此我认为治疗该病,治在痰饮。”礼先生欣慰地摸了摸小徒弟的小脑袋,道:“对咯,真是孺子可教也!出现癫痫就是因为有坏的水在头部,因此我们应该去掉坏的水引好的水上去,即引水上头,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健脾以祛痰。”“引水上头,健脾祛痰。”小徒弟若有所思的念叨着,礼先生也不管,只转身去开方。
针对女孩的病证,又考虑女孩还太小,因此礼先生开了小建中汤加五苓散再加葛根,给药剂量小,只有大人的三分之一,其中礼先生仍用少量生半夏来祛水。母亲拿着药抱着小女孩千谢万谢回了家。两周后,小女孩解出粉红色紫色的大便,且带有鼻涕样东西,胃口见好,病症减轻。礼先生后来又根据病证加减,终于使小女孩痊愈。
几天后,又有一个母亲抱着女儿敲开了经方学堂的大门,这个小女孩大约7岁左右,也患有癫痫,小女孩患病已经比较严重,每天发作40~60次,每次发作20秒,不过与一般癫痫不同的是,小女孩发病起来不抽筋不口吐白沫,有时候眼睛还会突然向一个角度凝视,不会跌倒也不会动,正是失神性癫痫的典型症状,不仅如此小女孩醒来后却不记得发生了什么事,甚至有时还会尿失禁。
礼先生再次捋了捋胡须,考虑再三,仍以小建中汤加五苓散为基础加上陈皮人参半夏等进行治疗,起到引水上头,健脾祛痰的作用,除此之外,由于女孩已经比较大了,礼先生还给这个小朋友下了三皇穴:三阴交、地机、阴陵泉。小徒弟看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他想起师傅曾经说过这三个穴虽然各有各的用途,然合起来用则可称为天地人三皇,用于利水非常好用。
当天下午,女孩母亲就抱着女儿来找礼先生了,原来下针后女孩反应剧烈,发作变得更加严重,礼先生解释道:“不要担心,这是正常现象,利水就是要把脏东西拿出来,这时候就会影响神经反应,所以反应强反而代表有救了。”果然第二天女孩就恢复了正常,状态也好转了,但是一个月后,治疗却遇到了瓶颈,这时候礼先生狠下心用了一味峻猛药——藜芦,用药后女孩大吐,但是癫痫发作有大幅度的缓解。考虑到女孩还要上学,因此礼先生只在周末给女孩用藜芦,平常时候还用原方。在这样的治疗下,目前女孩6~8周复诊一次,情况良好。
(这个表格整理的有些问题)
【文稿】高安然 库婉 刘超男
【剪辑】杨晴 谢致学
【责编】李奕诗
【审核】方剑锋
“经方学堂”APP,明师荟萃,敬请关注。iOS用户敬请通过App Store搜索“经方学堂”,安卓用户可通过“应用宝”搜索“经方学堂”或扫描页面底部二维码安装。名师风采,尽在指尖上的经方班。
Hi Dr. Li
I think that the recent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 may help explain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water transport facilitates the waste removal from the brain.
Astrocytes are the major glial cells in the brain that will express specific proteins (acquaporin-4) to tranport water in brain tissues. A pioneer in this field, Dr.Maiken Nedergaard, ha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Glymphtic system and used scientific data to validate the concept. Her hypothesis is actually coincidentally match your clinical practice. I think this theory/hypothesis may provide some scientific background to explain the hypotheis of TCM and your successful clinical therapies as well as may apply to other neural diseases.
(https://www.urmc.rochester.edu/people/23788299-maiken-nedergaard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lymphatic_system
YCH
Thank you very much the information. I will look into Dr. Nedergaard’s research and see how to connect the key dots. More and more pioneering researches discovered evidences that could very well be used to support the correctness and superior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hile those researches are still exploring various possibilities,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sed to successfully treat patients in clinics for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it’s great to see more researches like that.
Another Interested news is about the new defined organ, Mesentery, which may be a part of 三焦 system from TCM point of view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science/new-organ-mesentery-found-human-body-digestive-system-classified-abdominal-grays-anatomy-a7507396.html
http://www.sciencealert.com/it-s-official-a-brand-new-human-organ-has-been-classified
Andy 你好,
一直在读你的blog, 也刚读了倪海夏人纪的伤寒论。知道你是倪师的弟子,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
伤寒方剂的一两是多少克?
我查了不同的资料,得到很不一样的答案,很想知道你是用怎样的剂量开方的。
谢谢。
重點不在古代一兩是現在的幾克,而是各味藥的比例、為什麼選用這樣的比例、以及如何加減。如果硬要問,倪老師習慣把古代一兩當作現代的一錢,不過,倪老師的一錢,並非中國大陸通用的3克,而是「各地的平均值」3.75克。我個人為避免誤會,就直接使用公克。中國大陸很多藥材商給大醫院的包裝為3公克一小包,方便藥房抓藥,所以,我會盡量開3公克的倍數。
Andy
非常感谢你的答复!
你说的3公克一小包是粉剂的吧(granule)?
不是,大型中醫院的藥房每天得包很多藥包,所以中國大陸的中藥商會把生藥材每3公克包一小包,包藥的人員只需要數多少個小包即可,不需要用磅秤來量。
噢原来还有小包小包的生药材。
谢谢你耐心的答复。
李老师,新年好,又来向您请教了,看到上面您的回复,想再向您请教药量的问题,1981年,大陆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柯雪帆教授经过换算得出,汉代的“两”等于现今15.625克,如您上述所说重点在于“各味藥的比例、為什麼選用這樣的比例、以及如何加減”,但是就算按照倪老师所说的3.75,也相差近10倍,伤寒论的原方在配比不变的情况下,药量等比例下降10倍,还能发挥原来的效用?况且现在药的效力远不如古代野生的药材,这个问题大陆的老中医李可医师有过解释,他说“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经方仅原方的1/10;方剂是否能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不知道这个10倍的差距有什么原因,倪老师是否有过解释?
我們都知道柯雪帆教授15.625克的理論(那是3克或3.75克的4~5倍,非10倍),問題是你是聽考古學家還是臨床療效卓越的中醫師?一方面有沒有其他學者獨立研究也證實柯雪帆教授的說法?另一方面你可以自己試一試用15.625克的說法去臨床治病看看,如果因此你臨床治病確實比較有效,那麼大家就應該聽你的,如果沒有,那還是聽已經證實臨床療效卓越的中醫師,如倪海廈老師常常說的,「會看病的醫生說話」。而李可老中醫把炮附子開到兩三百克,那是錯誤的,倪老師公開說過很多次,那是李可老中醫不會使用生附子、生硫磺等等,在倪海廈老師門下厲害的學生們看來,李可老中醫和倪海廈老師的功力還差很多,現在大陸上比較厲害的經方家大多也同意倪老師的說法,連李可老中醫的學生們也已經改變作法,改學著如何開藥精準,不再開兩三百克的炮附子。換句話說,不管傷寒論上的一兩到底是現在的多少克,如果你需要用到其他厲害中醫師劑量的好幾倍才能治病,那你可能該思考為什麼了。
其實倪老師和我自己,用藥劑量可能比大家想的還少,一付藥中許多味藥為三四錢,看起來和中國大陸許多中醫師慣用的劑量差不多,然而,大陸中醫師的一付藥大多為一天服用完的份量,我們的一付藥常常是一天半服用完的份量,比一般使用的劑量少了三分之一。而劑量的調整,是看病人的對藥的反應,該用重藥時,還是會使用,但不是靠拼命加重劑量來解決問題。
哦,原来这样,听懂了,谢谢详细回复。
李医师看了您的回复我也想向您请教一下,很多关于中药质量方面的报道,讲能出口到国外的药材,往往比国内的药效好很多,因此,看您有的药方中某些药计量很轻,都能起到很好的药效,不知道国内正常的好药材,效果和出口到国外的药材,药效上究竟有多大的差距,在计量上有多大的浮动空间,您有没有考究过呢?谢谢您赐教!
你問的很好,沒錯,藥材好壞是個大問題。中醫看診是一個反饋過程(feedback loop),當病人服藥後的反應和你預測的不一樣,有很多可能的原因:上一次看診時思考的不週全、病人個人身體特別的差異、某一味藥材的劑量不足、中藥材有問題等等。如果仔細重新思考,還是覺得治療方向沒錯,那麼劑量上可能需要調整,同時得想一想,最近其他病人服用那幾味中藥材,是不是也反應和預料不一樣,特別是當藥房剛剛進一批新藥材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好的中醫師必須自己有中藥房,這才能確保自己看診上的思維可以有正確的中藥材來搭配,如果病人拿藥方在外面中藥店抓藥,反應和預期不一樣時,怎麼知道是看診的問題還是藥材的問題?自己有藥房才能知道該如何應付,譬如在美國麻黃是管制藥物,不好買,很多時候買到的麻黃已經是一半青色一半黃色,這個時候就得把麻黃劑量加大,以彌補藥材藥性的不足。總而言之,傷害雜病論裡的藥方,重點在於各個單味藥材的選擇及比例上的思維,不管古代的一兩是現在的幾克,在臨床上的變因太多,得依靠反饋過程來調整方向及劑量,而調整的精準度及速度,正也是中醫師自我訓練的一部分。
嗯,感谢您的耐心回复,理解您的意思了,药物只是医师治病的工具,灵活的作用才是关键,治疗效果局限于药材的质量好坏,医师的水平应该还需提高。感恩!
李老师,我在岐黄那里看到您说在网站很多关于癫痫的医案,可是我在这没有找到,请问是在哪里可以看到呢?
你用簡體中文查,當然找不到,你得用繁體中文「癲癇」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