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孔子遇到哈佛」這本書在台灣出版後頗受歡迎,這位作者是早期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同時也是商業碩士,畢業後在紐約當律師,專長商業法,在律師界為頂尖人物,他是元大創投公司董事長,在歐美亞洲商埸上富有名氣,因緣際會,十年前開始閱讀古籍,孔子、孟子、孫子兵法,發現很多智慧在古書中都有,前人寫古書都有點高調講道德觀,其實古書非常實用,處理事時不亢不卑又能完整達到目標,不欺負人也不被欺負,他把古藉很多段落整理出來,加上現實的生活故事,書名是"孔子遇到哈佛 ",一套共有六本,第一本是和就業有關,探討如果老板很兇怎麼辦?中國講王道和霸道,王道很難實行,霸道並非全然是錯,端看怎麼實行。古人智慧非常有用,只是沒有讀通,他出書後非常轟動受歡迎,各地都請他去演講,的確有文學家整理出古藉像講故事,但不是人生實際理念。

今天來談醫學,「黃帝內經」、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都是中醫聖經,真正好好唸它的人少,很多人也一知半解,都認為太舊和現代不能融合,認為二千年前病症和現在不一樣,這不是正確的想法,所以網友也建議寫本 「張仲景遇到史丹佛」,而我著手整理早期到現在的醫案,我挑了四五十個經典的案例,介紹黃帝內經,假如書上的原則是對的,怎麼從這原則推到臨床上怎麼看病,後人怎麼去証明,假設古人古書從中教你的邏輯往前推,臨床上使用,包括治病,如果照書上講的可以治好,是不是証明古書是對的?

以前讀書是為了考試,現在回頭看莊子、老子,感觸不同了,大家認為古書沒什麼大不了,今天舉個例子,從寒濕講起。中國人不常運動,現代受美國教育的中國人還好,適應環境常運動,運動時身體流汗,外面寒冷,汗出不完全,發生皮膚病長紅疹,早年做家事手一下冷一下熱,又燒菜又洗手用泠水,風濕關節炎一大堆,寒與濕相關聯,倪海廈 老師 說:其實他沒發明什麼東西,古書裡都寫過,當你寒濕在皮表沒發盡,皮膚會癢,古代有個方子叫麻黃加朮湯,麻黃止癢去濕,將毛口張開把濕排掉,可治療很多皮膚癢紅疹,臨床上就是用這簡單方子解決皮膚癢的問題。而濕在表皮開始產生問題,造成青春痘長滿臉,手肘膝蓋都有,病患中有位女孩從小就擦內固醇,造成皮膚增生很粗很厚,怎麼解決呢?古書講過麻杏薏甘湯,組成有麻黃、杏仁、薏仁、甘草,麻黃止癢,甘草強心,心主五液,杏仁、薏仁去濕潤肺,可惜新一代中醫不用麻黃,因為不易拿到,中醫學校不教也不用,加州州考也取消了。肺炎病人會使用麻黃搭配其他中藥,因為中藥不能單味吃,使用麻黃會有心悸,但很多病人不能睡眠,因為陽不足,使用麻黃後睡得更好,古書也講了,很多東西都沒改變過,病在變,人沒變,中醫不是殺箘,而是讓你自己身體調整回來,用最精簡方式調到對的方向,每個藥都有一個向量,開四五十種藥方不見得有效,如果向量不對什麼都攻不進,什麼也都補不進。張仲景這本書寫得很好,很少藥方超過十味,而有些到二三十味,基本上是後學醫家補上去的,並非原方。

我們佩服古人能找到很多基本問題,對症以後不管什麼病毒都能解決,如果是人造的化學藥劑,靠草藥是很難解決,但是自然界的東西,中藥有很多可解決,例如:有些年紀大的青筋暴露很多,最近看很多年輕人竟然也一樣,這病中醫以前叫癆症,是古代大熱天船夫渡船到對岸還來不及清洗又要渡回頭,造成很多濕集在血脈神經附近,造成青筋,使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甚至婦女有濕聚集在肚子,可使用黃耆防己湯,再來痛風可使用甘草附子湯。古人把病理分析的很好,因為寫書的歷史環境沒辦法像今天寫科學書的背景,每個條例都是單獨事情,就像牛頓定理超級短,定理很簡單,但應用很廣,古書有點像文化背景上的定律,看你是否看得懂,古書幾千年前就講怎麼可以應用,很多道理是對的,所以我們希望寫一本書,不是証明當初為什麼是對的,而是先假設是對的,在臨床上能夠把定律結合起來在真實案件中使用,像這位李董事長,把古書寫成現代智慧學。

䅁例一:關節炎中外都有,西醫叫退化性,中醫叫風濕性,針灸也沒用,如何是好?

風濕性關節炎在西醫沒有定論,原因不知。關節炎是寒濕在骨節,在骨節不容易治,古代骨寒不能動也可攻出,吃熱藥,桂枝芍藥知母湯,裡面有麻黃、炮附子、生附子、硫黃,但熱藥不能過頭,要涼藥配合去寒去濕,怎麼把藥攻到各個部位,治療過程中要全力和醫生配合,如果只顧攻濕用熱藥怕心臓受不了,尤其老年人,日前有位四十出頭女性舌頭黃,有濕在體內,我們使用60克石膏,熱藥涼藥一起用,將她關節炎治好了,所以醫生與病人之間要互相信任且配合,如此疾病治療效果才顯著。

(語音檔案由FM92.3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