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寫一個簡短的醫案,雖然這樣的情況常常遇到,對只看書學習而沒什麼臨床經驗的中醫愛好者,還挺有意義的。

我有位認識很多年的好朋友,三不五時會來找我一起吃午餐聊聊,偶而順便詢問我一下身體的小毛病。一個多月前,他感冒了,自己服用桂枝湯快兩週,沒什麼用處,跑到診所來要我看看。我覺得他的咳嗽有些深,最好服用兩三付水藥,一次解決。那時,他覺得水藥太麻煩,馬上又得出差,只肯拿了一週的科學中藥粉劑,吃吃停停,人就飛到外地了。

一週多前又跑到診所來,告訴我感冒好像「好了」,就是晚上睡覺時會咳嗽,讓他睡不好。這次我覺得他的咳嗽更深了,濃稠的痰積累在肺部下方,堅持要他服用水藥,而他認為既然需要麻煩的煮水藥,就希望我藥開重一些,把深處的痰飲去掉。好吧,那就開方:射干、麻黃、紫菀 、款冬花、生半夏 、生薑、葶藶子、炙甘草、紅棗、石膏、麥門冬、細辛、桔梗、五味子。我覺得三付藥就夠,但多給了他兩付備用。

這位朋友今天中午又來診所,他說有個奇怪的現象,他服用上面開的水藥,咳嗽變得更嚴重,半夜更會咳醒,感覺更難受了。服用三付後,他正好得去拉斯維加斯參加消費電子產品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無法煮藥、服藥。結果,一停止服用水藥後,咳嗽就好很多,半夜不咳了,可以安穩睡覺了。

其實,一點都不奇怪。這位朋友感冒拖延太久,中間又飛來飛去,雖然許多感冒症狀都好像好了,痰飲在肺部下方越積越多,也越來越濃稠,導致他晚上躺下來睡覺時會咳嗽。想要清除深層的痰飲,確實得用一些比較重的中藥,而在去除那些濃稠痰飲的過程中,痰飲往外走,卻非全部一次排出,導致肺部、支氣管更多的刺激,病人反而會咳嗽更嚴重。這位朋友服用三付水藥後,雖然不一定把所有的深層痰飲都排掉了,至少也清除了大半,這個時候停藥,剩下的痰飲己經不會導致咳嗽,也沒有了清除痰飲時的刺激,當然也就不咳嗽了。

為什麼說這個醫案還挺有意義的?病人服用中藥時,症狀反而加重,不但病人可能會懷疑醫生是不是開錯藥了,連許多醫生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判斷錯誤。這樣的病例,考驗病人對醫生的信心,也考驗醫生對自己的信心。許多中醫愛好者,甚至執業醫生,從書本或醫學院學到的,大多數是四平八穩的理論,很少討論治病過程中的各種變化,治病遇到了什麼變化,和書本學校教的不一樣,就迷惑了、亂了陣腳了!

當然,反面的例子也常常聽說,病人服藥後反應不良、病情加重,確實是醫生誤診或功力不足,醫生卻堅持是「排毒」、「必要的過程」、「黎明前的黑暗」等等,病人半信半疑的聽從醫生,結果嚴重耽誤了病情。

怎麼辦?病人很難分辨兩種情況的差異。只能說病人得多了解一位醫生長時期臨床治療的病例難度及效果,而不是聽一位醫生「講得很有道理」、「教課教得很好」、「資料整理得很好」等等。醫學是實戰的學問,非得從大量臨床治療來討論,而且還得相互比較,才能深入了解醫生的功力與醫德。講個真實的笑話,有些有年幼孩子的媽媽在網路上大力推薦某些中醫師,原因是這些中醫師看小孩子的感冒,「比西醫開抗生素退燒藥有效」!這真的是無知的可憐,如果一位中醫師看感冒比西醫還差,那根本不是中醫師,看感冒又快又好,只是中醫師最基本的門檻,以此來判斷中醫師的功力,實在是把中醫這門學問看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