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週五挺忙的,診所病人排得緊,晚上還應「中醫國際聯盟」的邀約,在其主辦的「中醫理論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上給一場Zoom網路演講,整天幾乎沒有時間休息。中午時分,診所前台接到一位舊病人的求救電話,說他胃脹難受兩天了,沒有食慾,噁心想吐,週五早上起床,突然右上腹到胸口非常疼痛,且從腹部痛到背部,痛到得蜷著身體躺在床上,一下全身發冷又一下身體發熱,全身無力,非常難受。

一聽到這些症狀,幾乎可以確定是急性膽囊炎或其它膽囊膽管有關的急性病症。本來週五診所行程很緊,無法再插入病人,然而,據我對這位舊病人夫婦兩的認識,我知道他的情況一定很嚴重,不然不會貿然地要求立刻插入來看診。

下午兩點,病人在太太攙扶下勉強托著疼痛的身體到了診所,我很快的詢問了症狀及檢查病人,以他情況的嚴重度來說,如果到了西醫急診室,幾乎可以確定會立即安排手術切除膽囊。好吧,又是一個中醫急診的病例,先下針中脘、天樞、膽石點、梁丘、內庭。取穴的意義很直接了當,中脘和天樞為近取穴,同時,中脘為胃的募穴及腑會,天樞為大腸的募穴。梁丘為胃經的郄穴,常在腹部急症時使用,胃經子穴本為厲兑,但厲兑下針太痛,臨床常以內庭來代替,搭配郄穴和子穴來壓制胃經上的脹痛,配上前面的腑會中脘,又是「會郄治療法」。再以膽石點來針對膽家的問題。

中醫急診時,我通常會針藥併施,來增加療效。不過,很可惜,科學中藥粉劑製造商沒有生產五倍子、海金沙等的科學中藥粉劑,診所無法當場配製我想要的藥方粉劑,煮中藥湯劑又得多耗一個小時左右,於是,我以胃苓湯、旋覆代赭石湯、大承氣湯科學中藥粉劑混合來代替,讓病人在留針時服用。

經過下針及服用科學中藥粉劑,病人症狀暫時緩解,我告訴病人回家後得立即煮中藥湯劑服用,第一二天得多服用幾次,之後恢復到一天服用中藥湯劑兩次。我給他開的藥方以清肝、清膽、通便為主:柴胡、玉金、黃芩、龍膽草、五倍子、海金沙、旋覆花、代赭石、炙甘草、黃耆、白芍、大黃、厚朴、枳實等等。

晚上7點左右,我剛剛開始Zoom網路演講,病人回報情況。他告訴我,下午從診所回到家裡,還沒有服用中藥湯劑,就已經好了很多。服用一碗中藥湯劑後,疼痛完全消失,也排便了,總算沒事了,「feel alive again」(感覺又活回來了)。根據病人自己的形容,喝完一碗中藥湯劑後,感到「膽結石在分解及移動」,覺得很神奇。雖然我已經聽過不少病人形容,服用中藥後有這樣「膽結石在分解及移動」的感受,實質上是如何,現代西醫學該怎麼解釋,可能得要有一些科研計劃來深入探討。不過,急診歸急診,病人還是得服用中藥湯劑三四周,把肝膽好好清一清,免得又有膽結石等的形成,再度導致急性膽囊炎。

在「中醫理論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上,我很快地提了一下當天這個急性膽囊炎的中醫急診病例,我特別強調中醫復興及推廣到國際醫學界,最重要的是回歸到臨床治療效果,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新理論。雖然中醫確實和易經、五運六氣、天象等等有關聯,沒有紮實的急症重症治療效果,把中醫過度推向哲學討論,玄而又玄的臆測,只會讓中醫從實戰醫學變成清談玄學,更快被世人摒棄。

另外,我也提到了這次中國大陸領導中醫界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張院士在武漢抗疫說了一句「名言」:「肝膽相照,我把膽留在武漢了」,因為張院士在抗疫時積勞成疾,造成急性膽囊炎,膽囊被西醫手術切除了。許多人因而在網路上說,中醫不如西醫,連張院士這樣重要的中醫人物,得了急性膽囊炎,都無法以中醫治療,只能求助於西醫手術。許多「老中醫」及中醫愛好者跳出來辯護,說中醫重於預防、「上醫治未病」,已經形成膽結石就晚了,該開刀的還是得開刀。真的是這樣嗎?中醫可以快速治療急性膽囊炎,病人在急診室等安排開刀房的時間裡,我們就已經把問題穩定下來了。中醫教育在中國大陸及其它地方,已經走偏了,導致對急症重症的臨床療效不佳,不知道檢討改進,反而把中醫推向「養生」、「慢慢調整體質」等,中醫的精髓都失去了,還沾沾自喜。「上醫治未病」不是指「養生」,而是當病人還沒有任何病症表現,自己及其他人都察覺不出問題時,「上醫」就可以從病人生活模式或非常微小不明的現象知道這個人未來會出什麼病症,在病人「未病」時就已經把問題解決了,而不是「上醫擅長於預防疾病而不擅長於治病」,如果「下醫治已病」而「上醫不擅長於治病」,那麼「上醫」根本連「下醫」都不如,又怎麼會是「上醫」呢?所以,一位中醫師治不好急性膽囊炎,不要拿「上醫治未病」來搪塞,更不要大剌剌發表似是而非的討論,而是應該回去好好再度學習中醫,等急症重症臨床療效得到肯定後,再來討論如何學習中醫、中醫該如何發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