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及臉書(Facebook)上常常有文章討論手腳麻、身體麻、臉麻的原因,說那個部分麻就是那個內臟出問題,或者怎麼樣的麻就是中風的前兆、怎麼樣的麻就是心臟病的前兆等等。而我們通常聽到的故事,多半是「小小的徵兆」代表什麼「大大的問題」,把事情講的很聳動,畢竟這樣才會引起讀者的注意。其實,真正的醫學並非如此,必須從很多方面來了解病情,這類的文章把事情簡化太多,不但「不準」,反而讓很多讀者非常緊張。

這位病人,華人、女、四十歲出頭,看起來很年輕,病人自述常常游泳、做瑜伽,全職上班,也得照顧小孩及家務,雖然有時也會累,病人不覺得比其他全職上班的媽媽更加特別忙碌、勞累。然而,病人四個多月前開始手腳麻,晚上睡覺時特別嚴重,半夜被麻醒,去按摩後好一兩天又不行。幾週後,有時候臉部也會麻,甚至有幾次開車的時候,左腳突然麻,同時左腳完全沒有力氣,病人說,如果是開車的右腳,那麻煩就大了。四個多月來,病人覺得情況越來越嚴重,上網查詢資料,有文章說是心臟病,有文章說是中風前兆,有文章說是頸椎病等等,搞得病人很擔心。

病人來看診時,我仔細檢查了一遍,雖然病人身體手腳麻的情況確實嚴重,我不覺得病人有什麼大的問題,我認為病人只是氣血都有些虛,不需要被那些身體手腳麻的症狀給嚇壞了。所以,我開方以重用黃耆為首,以四物湯為輔,加上幾味針對病人其它情況的中藥。病人服用中藥兩三天後,感覺麻減少很多,晚上可以睡過夜了。病人斷斷續續服用了五付中藥(一週份量),病人告訴我,「99.5%」的麻都好了,只有睡覺時長時間壓到的地方,偶而會有很輕微的感覺。

網路及臉書上充滿了很多「好心」的健康資訊分享,絕大部分都是「似是而非」或「過度簡化」,即使原來的訊息有其正確性,對於沒有足夠醫學知識的讀者而言,「誤導」遠大過「幫助」。所以,有健康問題,不要依賴網路及臉書上的「懶人包」,而應該做兩件事:(1)諮詢好的醫師(2)在正式醫療的資料庫網站、書籍、期刊上等做深入的研究。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說,第二點是很難做到的,那麼就應該直接找好的醫師來看診,畢竟汽車引擎出了問題,很少人會查網路自己修,那比汽車引擎複雜多的人體出了問題,為什麼還依賴網路上那些似是而非的資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