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當中的"經"字是表示經典的含意,就經方派而言我們重視辨證論治,能夠精準的判斷身體的警訊,並且藥方中使用的藥物也會少些,一般都十五味藥以內,由東漢張仲景傳承至今已有三千年歷史,在明末清初後開始有些轉變,例如本為經方家的葉天士,後來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溫病學說。目前的溫病派多半使用較溫和藥物,以慢慢安養身體為主,並且往往使用到四、五十味藥,也使中醫轉向養生而非治病一途。先前在某次機會看見蔣中正先生御醫的藥單,當中的藥方含了四十五味藥製成藥膏,隨後另外再加上四十五味生藥,一共九十味藥,我問了拿藥單的朋友是否這藥方有用,據他描述服用了一年後有效,就經方而言一年是很長的時間了。相較之下經方派使用的藥較為精準,並且也會使用到一些藥性較強的藥,甚至有時候我們會將熱藥和涼藥一起使用,像是生附子屬大熱,加上石膏屬大寒,常常使用在上熱下寒的病患身上,這著實考驗醫師的功力,這樣的用藥方式在溫病派很少見,在溫病派見到的藥方以清熱解毒、補血滋陰為主,慢慢到文革之後經方就漸漸的式微,漸漸的中醫就被大家認為只能養生為主,而不能治病。但是在十幾年前開始,不約而同中國、台灣、美國的經方大師開始推廣經方,主要以辨證論治為主,甚至經方使用的藥物很輕,鮮少使用到一般市面上像是冬蟲夏草、靈芝等昂貴的藥材,在經過數十年的努力,目前經方派在中國大陸逐漸的火紅了起來。

溫病派其實是屬於經方派中的一部分,是當時位於富庶的南方中醫師所提出"南方無傷寒"的理論,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先前倪老師位於佛羅里達州看診,也有傷寒的病患,所以溫病或傷寒並不一定是和當地的天氣有關。

在這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般女性在臉上長痘、兩顴潮紅,這時候大部分的醫師會覺得是陰虛生熱,所以要滋陰降火,吃了一個月的藥後有效,但奇怪的是,暫停服藥後症狀很快就復發,甚至比以前更嚴重,看了病患的藥單後,一派都是清熱解毒的藥物。就我看來,這些女性的主要原因都是屬於心陽不足,無法將熱往下移至小腸、將乳水經任脈移至子宮,這些熱反逆來到胃經,而胃經循行部位就在於兩顴及下巴部位,所以女性青春痘會好發在這些部位,基本上這些女性體內是屬於寒的,而一味的清熱只是短時間內有效,只是治標不治本,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會熱藥涼藥一起使用。

另外再舉一個結代脈的例子,西醫確診為房顫的一位港台CEO,看過了許多中國的中醫,都沒將他的症狀治好,來診所後,判斷為心陽不足,由於病患先前的飲食習慣因為三高,所以三餐多以蔬菜水果為主,在一年內減掉體重約40磅,導致心血心陽虛弱,產生所謂的結代脈象。我們開了炙甘草湯,一共才九味藥,兩個星期就好了,病患回到上海中醫藥大學複診,看診的醫師也指出四十多味藥當中也含有炙甘草湯,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分散了主要的藥性。

案例一:王女士,中醫治療膽結石,治療的效果可以到哪種程度?

在我們診所膽結石治療的效果都還不錯,甚至有些病患是先前送到ER過,我們先下針緩解病患的疼痛,然後經過水藥的治療,就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當然不可能完全將結石從體內清除,中醫可以做到在西醫院診斷後確認健康的程度了,而排膽結石的速度就因人而異了。

案例二:李女士,目前接受中醫調養減肥,晚餐不進食,早午餐都正常健康飲食,體重有下降,想請問李醫師,如何才是減輕重量合理的範圍?

其實減肥速度沒有一個標準,但就西醫的講法,一個月之內不超過五磅比較健康,如果靠飢餓來減肥是比較不好的方法,如果減肥過程中發現肌肉鬆弛就是不良的方法,需要仔細觀察自身的生活型態,如果減重過程精神好、沒有其它的健康問題,表示是可行的,但切勿強行減肥。

案例三:劉女士,今年42歲,從小身體虛弱,三年前生產後感覺經常生病,想請問這樣虛弱的體質如何解決?

初步認為是月子沒有做好,其實只是一般的虛證我們可以補血補氣很快就可以見效,但比較擔心的是如果血虛久了肝腎會虛,造成掉髮,牙齒鬆動的問題,甚至有病態問題出現後就不只是補的問題了,得必須先解決病態的生理狀況。

(語音檔案由FM92.3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