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是灣區的台大校友會,這次榮幸邀請到台大副校長張慶瑞教授來主講,同時也是大學時期我的應用數學老師,相遇時相談甚歡,而張副校長目前在幫忙台灣科技部,到世界各地的研究機構、大學、以及與科技相關的政府機構尋求合作,張教授提到,目前台灣的電子產業並不是首要的產業,而台灣產業最感興趣的是中醫領域,以及草藥方面的應用,主要原因是由於目前西醫領域的治療方式已經走到一個瓶頸,就癌症而言,罹患癌症的死亡人數持續增長,平均得病年齡也逐年下降,不約而同許多國家的學者對於中草藥以及療效,他們研究當中的治療效果有許多科學目前無法解釋的效果,而先前提到美國目前也有使用科學中藥的大醫院,ˋ這在美國中醫治療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中醫在世界醫療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目前台大校長對於中醫領域也很感興趣,所以日後也會和台大有所交流,幫助台大開展中醫領域的相關研究,討論中也提到,其實中草藥的有效物質萃取其實在治療層面不是主要的,而中藥的治療效果最主要是其背後的邏輯思維,臨床我常用的草藥大約五十種,有時多一味藥、少一味藥影響就很大,就如同在上工研院課程時,提及到傷寒論當中的方劑,有時候看似相同的方子,但當中有一兩味藥的差異,治療的症狀就可截然不同,而目前對於中草藥的研究就侷限在單味藥的元素萃取,如此已經失去中醫本身的精華,反而偏向了西醫的思維。

中醫縝密的思維邏輯對於科學家其實不難接受,只是將中藥當中的元素萃取後的治療結果,失去了中藥本身配伍的意義,當然也失去了治療效果,相對的現代中醫的研究可以往書籍上判斷疾病的邏輯來進行研究。實際上中醫古書告訴我們理、法、方、藥,第一順位是"理",而不是藥,可是這麼多年來大家都把脈診排第一位,而脈診診斷的再仔細也只是判斷依據中的其中一項,所以這個"理"字,就像把一個人當做一個黑盒子,我們不把人體切開、更沒有所謂的MRI,所以任何表現在人體可觀察到的所有現象通通收集起來,反推其結果與身體的症狀連接,歷經數千年提出了很多模型,例如五行中的"木"剋"土",肝剋脾,也確實西醫發現肝臟的大靜脈回流到脾臟,像是在肝癌病人身上會發現後期肝臟血液會回流到脾臟,造成脾臟的腫大,就可說明"木"剋"土"的現象,但這也只是其中的一例,實際上涵蓋的思維是更廣泛的。

甚至我們提到的失眠,當中包含很多層面,心不藏神、肝不藏魂、脾不藏意,所以血虛的時候,這三個臟器與血液相關甚大,而這三個臟器有問題的時候當然就造成睡眠不好,而中醫使用藥物是非常注重劑量的使用,也相當的個人化。在臨床上我們觀察中風是屬於氣血兩虛的症狀,而反觀中風的先兆往往可以發現有三點:沒有原因的長期失眠、不定時手部前三指發麻、小腿脛骨發麻,這三點都具備中風的可能性就很高,而中風造成的血瘀,很多民眾會自行服用攻血藥,而中風的主因是氣血兩虛,而使用攻血藥只會造成血更虛,而臨床上治療中風的良方並不是所謂的攻血方,而是 孫 思邈當時中風所開的"大小續命湯",而此方就是麻黃湯的變方,而血虛中風會有生熱的情形,當中的大續命湯就加了石膏清熱,"小續命湯"加了黃芩清熱,再加上川芎、當歸補血,黃耆、黨參補氣,所以一良醫會經過仔細的辨證論治給予適當的藥方,而不只是根據病名給與單位藥或處方,甚至有時幾味藥就可以治療重症,就拿曾經得過肺癌的廣達董事 林 百里先生,當時他由一位上海中醫師所開的處方治癒肺癌,而這個處方非常的簡單,但其背後的辨證論治才是中醫最有價值的寶藏,這就是我們未來主要想與台灣大學合作,建立起中醫的建全體系。

在使用中藥層面,有些中醫師開的處方甚至可以達到三十幾味藥,而這種情況之下,往往造成藥力的分散,就如同有些藥物的歸經走下,此時就會被其它的歸經的藥物分散其藥力,造成什麼都補卻也什麼都補不到位,好的醫生在藥物使用不是進行"加法",而是做"減法"。很多年前在 倪 老師那裡看到一個有趣的診斷,當時有一位血癌患者 倪 老師給予某處方,接下來一位感冒的孩童,倪 老師也給予相同的處方,在旁跟診的學生好奇的問了老師怎麼感冒和血癌開相同的處方,造成孩童的母親相當擔心,其實這個例子要表示,有時候重病的藥方與臨床上所謂小問題的處方是可以相同的,只要辨證的方向正確,症狀符合藥方,藥物的使用是可以相仿的。

(語音檔案由FM96.1電台提供,文章摘錄自語音檔案內容,部分文字略有異同,敬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