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se-02

寫「脈診現代淺釋 Part 1」已經是一年半以前的事了,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還沒有繼續寫下去,我想一方面是因為有很多其它事情打斷我的研究和思考,另一方面,我認為應該在臨床上多加驗證我的想法後,才能知道基本方向是不是對的,所以,拖了一年半才又回來繼續寫「脈診現代淺釋」。

前面提到瀕湖脈學中「浮、沈、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孔、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27種脈象,以及其他名家定義的各種脈象,是可以用現代力學模式來簡單的描述,就好像描述一個有彈性的水管在密度很高的流質中受到管內外壓力隨時間而變化的現象,譬如「脈浮」基本上是血管外緣下方(接近骨邊)的壓力大過上方(接近皮膚)的壓力,使得血管往接近皮膚的方向移位。

在用此力學模式來定義各種脈象之前,我們可以先想一想,這個力學模式應該如何連接到中醫的學說。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假說,不一定正確,也沒有很嚴謹的科學證明。但是,我發現這些假說可以跟許多脈學的討論相連接,在我個人臨床上也有不少的幫助,在此提出,僅供參考,也請多加指教。我的假說如下:

(1)中醫的「血」,應該和現代定義的血液是相同的,如同中醫所言「血行於脈內」。脈象中的頻率、幅度、強度,也就和心臟收縮舒張以及血量的多少有直接的關係。

(2)中醫的「氣」,跟血管外的組織液壓力有很大的關係。中醫認為「氣行於脈外」,同時,三焦是行氣的重要的管道,而現代中醫對三焦的解釋,常與組織液以及各種器官間的黏膜油脂連上關係。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假設,「氣」越強,血管外的組織液壓力越大。

(3)中醫的「寒熱」,似乎也明顯與現代定義的溫度有直接的關係。「寒」,溫度偏低,血管管壁較為脆硬。「熱」,溫度偏高,血管管壁較有彈性。

(4)中醫的「濕」,或許可以反應在血管內外流質黏度的變化。「濕」越盛,黏度越高。

以上幾個假說在於「定性」。下面幾個假說在於「定位」,沒有直接的「科學證據」,比較像是「直覺的猜測」。然而,「假說」是所謂的「First Principle」,重點不在於「假說」是如何來的,而在於「假說」是否能推斷其它的現象,所以,就請讀者暫時跟著我的思路往下走。

(5)中醫認為,左主血,右主氣,這是依據中醫氣血模型而來,或許和解剖學上心臟偏左、肺臟右邊比左邊多一肺葉、大腸蠕動的方向等等有關。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假定左手的脈反應較多「血」的成分,而右手的脈反應較多「氣」的成分。相對而言,跟「血」有關的內臟比較能在左手反應出來,跟「氣」有關的內臟比較能在右手反應出來。或者,同一個器官,跟血有關的性質比較能在左手觀察到,跟氣有關的性質比較能在右手觀察到。

(6)或許我們可以假設越接近骨邊的「氣」反應較多體內深層的現象,而越接近皮膚表面的「氣」反應較多體內淺層的現象。也就是說越接近骨邊的血管外組織液壓力及黏度反應較多內臟的訊息,而越接近皮膚表面的血管外組織液壓力及黏度反應較多人體表面的訊息。

(7)中醫認為寸脈反應胸膈以上的現象,如心肺。關脈反應胸膈左右的現象,如肝脾。尺脈反應胸膈以下的現象,如腎及膀胱。中醫的這個理論,要如何以西方醫學解釋,仍然有很多爭議。然而,在解剖學上,動脈血管在尺位比較接近骨邊,而在寸位比較接近皮膚表面,如上圖所示意。或許,這一點微小的差別,讓血管和四周組織液的互動有所不同,反應出人體不同的部位,畢竟,中醫認為皮表為陽骨為陰,人體上半為陽下半為陰。無論如何,我們姑且不管原因,而把中醫認為脈位和胸膈上下的關聯定為「假說」。

有了以上的基本力學模式和幾個假說,我們發現,形容各種脈象的方法變得很直接,而且,解釋各種脈象與脈位所代表的意義也變得容易許多。同時,我們認為,無論切脈時是查驗浮中沈三層五層或是更多層,無論切脈的位置在左右手寸關尺六部十二部或是更多部位,都是在想辦法了解左右手上這個小小三度空間裡,血管內、血管外、以及血管壁在血液傳動的過程裡,彼此相互作用影響的反應,並利用這些影響的反應來推測身體內部的情況。

如果,我們想要使用非侵略性科技方法來做高解析度的脈診,有兩個可能的辦法。第一個方法是用紅外線掃瞄整個脈診區域,藉由產生的折射及繞射來反推出整個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以及其隨時間的變化。第二個方法是用一個柔軟的感應器矩陣,以上千個微小的感應器來偵測整個脈診區的表面的壓力變化,同時,對感應器矩陣施以不同的壓力,以偵測皮膚表面下不同深度的壓力變化,利用這些大量的數據,可以運算出整個三度空間的立體模型,以及其隨時間的變化。以現在的科技水準,這兩個方法應該都做得到,但是,所需要的軟硬體支援技術非常多,不比研發一台MRI 容易,而研究經費往往是最大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可以用現代的力學語言來討論瀕湖脈學中「浮、沈、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孔、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27種脈象,以及這些脈象在左右寸關尺部位的意義。有些讀者可能已經想到,這些脈象和脈位,都只是代表性的,是為了方便文字書寫與傳承,而整個脈學應該是關於一個連續四度時空(三度空間加時間)的討論,畢竟,所有脈象都有程度之別,所有脈位也都可延展與收縮。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