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lse-011

pulse-03pulse-02pulse-04

昨天晚上,中工會中醫概論第四節課,我們討論一般大眾比較好奇的「脈診」,上課很熱絡,比起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的古文,大家比較能馬上感受到自己及身旁朋友的脈搏。

脈診,原本是在「望聞問」三診之後,醫生對病情有了一些想法,再經由「脈診」來確認。如果「脈症相合」,醫生可以認定他的診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脈症不合」,醫生就得仔細思考為什麼會如此,得小心的評估治療的方法,因為在重病或複雜病情時,常常有脈症不合的情況,諸多歷代大醫都指出要「捨脈取症」,或者,你可以說這樣的脈象並非一般原因造成,而是有更複雜的原因隱藏在背後。

所以,「難經」說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然而,經由一些中醫的刻意宣傳,及電影電視劇的鋪張,讓很多人以為,厲害中醫不需要對病人全面檢查,只需要兩隻手搭上脈,就可以知道病人裡裡外外的各種健康問題。其實,這根本是錯誤的,就連被「脈診大師」高捧的「瀕湖脈學」,也開宗明義的指出:「世之醫病兩家,咸以脈為首務,不知脈乃四診之末,謂之巧者爾,上士欲會其全,非備四診不可」。

當然,脈診還是很重要也很有用的,我們也因此花多一些時間來討論脈診。不過,這一次討論脈診,我用了非常「異類」的方式來解說。我認為,不管古老的脈診是基於什麼理論而產生,它最終總是得在手腕附近的脈管內外實質表現出來,我們才能用手指感受到脈診。既然是物體實質表現,就應該可以和脈管內外的「流體力學」有所相應,同時,我們應該也可以連結許多古書提到的想法,譬如黃帝內經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那是不是代表動脈管內的參數和「營血」比較有關,而動脈管外的參數和「衛氣」比較有關?

經過研讀各家脈學,以及臨床的觀察,我認為以「流體力學」的思維模式,加上一些基本的假設,確實可以連貫許多的脈象及脈象與病症的關聯,對脈診的學習也非常有幫助。這次我改用這種方式來討論脈診,學生的反應非常好,好幾位已經研究脈診多年的學生告訴我,這種「流體力學」的思維模式,幫他們想通了很多以前不解的地方,也幫助他們對脈與病症的結合。

這裡是這次的投影片:CIE CM II 04。不過,我並沒有把細節寫在投影片裡,畢竟許多重點很容易口頭直接解釋,如果只用書面文字解釋,反而會造成很多誤解。

第一段:課前問答

 

第二段:太陽寒水回顧

 

第三段:望聞問切

 

第四段:

 

第五段:寸口

 

第六段: 、流體力學模型

 

第七段:診步驟

 

第八段:把脈練習

 

(中場休息)

第九段:瀕湖脈學

 

第十段:

 

第十一段:滑脈澀脈虛脈實脈

 

第十二段:長脈短脈洪脈微脈

 

第十三段:、芤、弦

 

第十四段:革脈、牢脈、濡脈、弱脈、散脈、細脈、伏脈、動脈

 

第十五段:

 

第十六段:脈診小結

 

第十七段:下幾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