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三個月來,灣區流行著一種感冒,很多病人自己覺得感冒好了以後,連續幾週一直咳嗽不停,特別是晚上睡覺時,躺下來咳嗽更嚴重,其中還有些病人向一側躺還可以,向另一側躺就胸悶咳嗽。

對這種入夜寒冷而變嚴重的咳嗽,我們通常會覺得是肺家有寒,另一方面,因為姿勢改變而咳嗽嚴重,我們通常會覺得是肺家有水飲。根據這兩點,我們往往以去肺家寒的小青龍湯、去肺家水飲的射干麻黃湯一類來加減。不過,這一波的咳嗽帶著另一個特性,在很多病人身上看到肺津液流失,隱隱約約有熱象浮現,卻又不直接看到如大青龍湯的熱象,似乎卡在小青龍湯和大青龍湯之間,又加上肺家水飲的問題。

「金匱要略」中有一個方叫做「小青龍加石膏湯」,原文寫著:「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小青龍加石膏湯,很常用在表寒裡寒加上肺氣脹、肺氣腫。這一波的咳嗽,有一部份的病人屬於小青龍加石膏湯加減的範圍,另一部份病人更複雜一些,我以「射干麻黃湯加石膏」來加減,目前看來,效果都還不錯。

有些人認為學習「傷寒論」「金匱要略」的中醫師都只是在「連連看」,看到病人症狀就想辦法找到古文中相對應的條文,然後抄方了事。這樣的評論,或許可以反應一些功力不佳的中醫師,對那些熟悉「傷寒」「金匱」的中醫師是再錯不過了。真正學習「傷寒」「金匱」,得對每一個條文背後的原因道理、每個方劑的意義、每味中藥在各個方劑裡扮演的角色等等,都得深入了解,同時,還得跳出單個方劑的層面,以「傷寒論」整體六經辨證的思維,以及「金匱要略」各類病症專研的推論,都得充分了解,更配合黃帝內經的中醫生理及病理學,把那些看起來死板板的條文靈活應用。

就好像倪海廈老師開方時,根本不去想「傷寒」「金匱」的那一條條文,而是很自然地一味中藥一味中藥的開,等整個方開完以後,你才會發現其中有某一條或幾條條文的影子,而那些藥味及劑量的加減又是為了那些病人或環境因素而改變。這就好像學習武術,絕大多數都是由固定的招式學起,但是,那些招式只是方便你學習,不是讓你來打架的,真的打架時,是不會花時間想得用那招來打,而是對各種招式都已經非常熟悉,不用特意思考,自然順暢的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倪老師說,這就像金庸小說裡,張無忌學習劍法,一開始時得熟背套套劍法,後來卻得練習到把所有劍法都忘掉,做到「以意馭劍,千變萬化」。

所以,對「傷寒論」「金匱要略」臨床應用不熟悉的人,請不要任意批評,好的中醫師並非只是套個招、抄個方,不然歷代也不會有那麼多大醫家,更不會有那麼多令人感動的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