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動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8)
很多爸爸媽媽對小孩子過於好動感到頭痛,出去外面用餐時,小孩子喜歡吃一吃就要起來走走,上課時不能安靜聽課,害得老師得不斷提醒爸爸媽媽,晚上上床後還不肯好好睡覺,非得東玩玩西玩玩拖了一個小時才能入睡…..。在討論中醫對過動的看法前,我們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一看。
有一天,我在外面用午餐,附近坐了一桌亞洲人的面孔,看起來是兩家人帶小孩一起聚餐,大人穿著得體,看來是公司主管級的商業人士。其中一個小孩,大約八九歲,一直不肯好好坐著吃飯,每幾分鐘就要起來跑一跑,而且一面跑一面大叫,媽媽跟在後面追,拿小孩子沒有辦法,看起來很尷尬。後來,這位媽媽拿出了iPhone,讓小孩子在iPhone上看卡通,這樣小孩子好不容易願意坐下了。然而,另一個問題來了,這位媽媽把卡通的聲音開得很大,坐在附近的幾桌客人都面有難色,這位媽媽卻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毫不在乎的和同桌的朋友們吃飯聊天。
我為什麼提這個例子?很多讀者會想到,如果爸爸媽媽自己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舉止,那教養小孩子當然會出問題。這固然不錯,在這個例子裡,我想再往下深入一些。許多爸爸媽媽管教小孩子的方式是「條例式」,他們一一列舉小孩子不應該做的事情,譬如上課不能亂說話、逛街時不能自己跑掉、吃飯時不能把食物吐到桌子上等等,洋洋灑灑像法律全書一樣。當「條文」過多時,小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自由太過壓縮,動物的本能就會被啟動,會想要有所「突破」,不斷在各方面測試大人容忍的極限,在大人的眼裡,很多時候就變成了過動的行為。
教養小孩不是在「約法三章」,而是要讓小孩子了解到其中的意義。回頭看剛才提的例子,爸爸媽媽應該讓小孩子充分了解到為什麼要尊重其他人,如果小孩子能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那就根本不需要一條一條列出他在外面不能做什麼,小孩子自己就應該知道哪些行為是不適宜的。當原則只有重要的幾項,剩下的讓小孩子自己判斷,大人在旁適時指導,那小孩子就不覺得是被約束、被限制自由,過動的現象也就會減少。爸爸媽媽是「教練」,而不是「典獄長」。
我們再從上面的例子延伸出去,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最近登了一篇文章,認為孩童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現象不斷上升,和近年來不斷增加作業及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有關。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這和上面的例子是同一個道理,當小孩子有太多作業,或者太早開始學習各項課外技能,對小孩子而言是各式各樣的約束,壓縮久了,自然得突破,行為舉止上也就出現不符合大人制約想法的現象。
回頭來談中醫對過動的看法。其實,上面兩個例子已經和中醫的理論連結在一起了。小孩子的過動,在中醫看來,大部分都是肝血不足、心血不足而造成的虛火上升的現象。一方面可能是像以前討論脾胃及睡眠時解釋的,當脾胃吸收不良、飲食習慣很差、或者睡眠不良時,肝血是第一個受到影響的。另一方面,壓力及約束,對肝的負面影響很大,當小孩子潛意識感覺到壓力,行為上開始偏差,爸爸媽媽又更加以錯誤的方法來管教,小孩子的壓力就更加增加,如此惡性循環下,肝臟會受到損傷,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就無法養心血,心血也變得不足。那麼小孩子變得過動,甚至被西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臨床上,我幫助過不少ADHD的小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從脾、肝、心來下手治療,細節部分在前面討論睡眠時,已經解釋過了,我們不重複,請讀者自己回去看以前的文章內容。在這裡我倒是想再花點時間來討論過動症在性別上的差異。
根據美國統計,與同年齡的小女孩相比,兩到三倍的小男孩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更驚人的是,約有九倍的小男孩被西醫診斷為「需要治療」。西醫對這樣的差異沒有很好的解釋,一般比較常拿出來的想法是,小女孩不一定比較少有過動症,而是她們的行為表現和小男孩不同,很多時候不會被認為是過動,反而被認為是小女孩撒撒嬌,因此被爸爸媽媽帶來看診的過動症小女孩就少很多。
這樣的解釋很牽強,根據我臨床上的觀察,倒是和最新的兒童教育學發現的有些相似。最新的兒童教育學認為媽媽的「個性穩定度」對小男孩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對小女孩的影響卻小很多。許多媽媽在照顧小孩子時非常緊張,要小孩子照著大人指令一二三來做事,功課要這樣寫、玩具要這樣玩;當小孩子有什麼奇怪想法時,媽媽往往很嚴肅的告訴小孩子應該要這樣做、那樣做;小孩子爬高一點,媽媽就緊張的大叫危險、快下來….最新的兒童教育學認為這樣的「不穩定」對小男孩有很大的影響,媽媽越強勢,小男孩就越有行為偏差及過動的可能。反而如果媽媽能放輕鬆,聽小孩子說明自己的想法,放下強勢,學著說「這個我也不了解,你覺得怎麼樣」、「你覺得你能爬那個高而不掉下來,你就去玩吧」….小男孩成長會更順利、更穩定,肝血也就比較不會不足。
反過來說,或許爸爸的「個性穩定度」對小女孩的成長有比較大的影響,但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結構,依然還是媽媽照顧小孩為主,爸爸陪女兒的時間多半是休閒時的愉快相處,而非督促小孩子行為舉止或做功課,因而在小女孩的眼裡,爸爸總是「穩定的」,自然也就較少「壓力傷肝」,較少過動症。
這篇結束前,我想藉這個機會,轉個話題。無論是小男孩還是小女孩,成長的過程就是在探索這個世界,因此,「冒險犯難」是很重要的,而當他們自己還沒有能力及判斷力來獨自行動時,爸爸媽媽帶著他們一起「冒險犯難」是非常好的教育過程,譬如從比較一般的登山、去陌生國家自由旅行(非跟旅行團),到比較刺激一點的攀岩、泛舟、zipline、caving、衝浪、潛水,甚至比較有挑戰性的空手搏擊、防身武器的使用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在培養小孩子的責任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尊重自然及所有的生命等等,這對小孩子人格及能力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然而,在華人家庭裡,絕大多數的媽媽自己可能都不喜歡、也不願意去從事這些「冒險犯難」,因此,這個責任就落在爸爸身上。換句話說,小孩子平時的上學、課外活動、食衣住行可能多半是媽媽在處理,那麼爸爸就應該擔當起這樣「冒險犯難」的教育過程,讓爸爸媽媽兩個人都充分參與小孩子的成長過程,如此,不但小孩子未來會更加美好,對爸爸媽媽也會是一段非常有意義的人生!
請教李醫師,不知道您對疫苗與過動症的關係有甚麼看法?如果以肝受傷的角度來說,過動症的攀升是否也跟不同的疫苗一直被列入加種的行列,因而現在孩子普遍在肝還未發育完成就必須承受許疫苗帶來的化學藥劑的代謝也有一定的關係?
這個問題爭議性很大,但是,從臨床上看來,疫苗與過動症確實有關連,過動症增加的曲線,也確實和被要求施打疫苗種類增加的曲線有一定程度的吻合。在中醫看來,這樣的關連性,也確實符合中醫的理論,臨床上也確實覺得時間點上有不少的吻合。換個角度來看,藥廠不斷遊說政府,希望小孩子打的疫苗種類越多越好,難道真的是為了全民健康嗎?為了自己利潤的因素可能大上千百倍,那就算是有嚴重的副作用,只要能花一部分的利潤去擺平(settlement on class action lawsuit),藥廠怎麼會在乎呢?
根據美國的法律,要漲對於疫苗造成的adverse effects 是沒有任何責任的。這是第二任布希總統時代簽的法案。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很難相信疫苗是安全的。
法學院的第一堂課:「法律本來就不是用來保護好人,法律是一小群人設定給一大群人使用的遊戲規則」…… 許多年前,我深感法律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幾乎要去唸個法學博士(JD),知名法學院的入學許可都拿到了,結果幾位朋友說:「你又不是出自那些財力及政治資源雄厚的白人家族,唸了法律,你最多是個成功的公司購併律師,根本別想改變美國社會」,一語驚醒夢中人!
李医生,我想问下,脑膜炎高烧把视神经烧坏了,人救回来了,但是高烧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看不清。还能治疗吗
不容易,但是有可能。神經在外界刺激之下,是有可能重新成長及連接。得針灸及中藥一起使用,治療一段時間,才能知道是不是能有所改進。
請教萬一得了麻疹如何辨證論治?印象中倪師似有提葛根湯可把痘疹發得很好。台灣虎航麻疹越演越烈:https://udn.com/news/story/12023/3096267
麻疹並不難治,通常把它發盡即可,通常葛根湯中的麻黃為主力,加上針對病人其它狀況的搭配,譬如清表、清肝、利水等等。
網路上找到的:
小兒麻疹治療要訣和治驗
http://blog.xuite.net/jeffy5368/blog/64280232-%E5%8F%B0%E5%8C%97%E8%87%A8%E5%BA%8A%E4%B8%89%E5%8D%81%E5%B9%B4%E2%94%80%E2%94%80%E5%B0%8F%E5%85%92%E9%BA%BB%E7%96%B9%E3%80%81%E9%A9%9A%E9%A2%A8
文章中石膏一錢、麻黃五分等等,劑量可能有些太輕,如果無法發汗發盡或適當劑量來降肺熱,可能病情會起起落落。
謝謝李醫師說明.
台灣的媒體把麻疹寫得像是什麼危證一樣,什麼致死率是流感的千倍之類的.嚇得一堆人搶著去打疫苗,導致疫苗缺貨,由政府統一控管.
而且媒體把得麻疹的人形容成不負責任,到處趴趴走,一付罪該萬死的樣子也很有問題.麻疹初期根本就看不出來,西醫也看不出來,都是以感冒在治,難道叫人得感冒就要在家裡隔離一週,有人受得了嗎?
西醫自己也承認,麻疹疫苗打一劑不夠,要打兩劑,而且就算打兩劑,1,20後也可能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