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大家分享了三篇新書的推薦序文,這裡還有兩篇推薦序文,再次感謝幾位老師、前輩、朋友的大力幫忙。新書分幾個部份:

緣起:出版社希望我講述個人的故事,從成長到生涯改變,一個一個的時間點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約七千字。

第一部分:從臨床治療新冠肺炎病患來討論中醫的一些觀點及思路,約兩萬字。

第二部分:按照出版社原本邀約出書的構想,重新整理及解釋網頁上三十多個病例,這也是為什麼書名使用網頁同名《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約七萬五千字。

第三部份:討論中醫的一些亂象,以及個人認為該如何重振中醫,約八千字。

至於目錄、詳細的介紹、訂購方式等等,得尊重出版社的安排計劃,等十二月正式出版時,再配合出版社一起在網頁上公佈,感謝讀者們的支持!

李文華:當代張仲景,開創新中醫

(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發明家學院院士、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加州大學爾灣分校Bren講座教授暨系主任)

很榮幸能先閱讀好友李宗恩博士的新書《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非常高興寫下我的感受。

經由柏克萊學弟、好友王南雷博士的引薦,我認識了李宗恩博士。宗恩是一位奇才,從台大物理、史丹佛電機、柏克萊的MBA,到成為中醫大師倪海廈的關門弟子,讓我讚嘆這位世界級的台灣傑出人才。

身為一位專攻癌症的分子生物學者,我對古老中醫有一份莫名的崇拜及熱愛。西方生命科學及醫學在本世紀有耀眼的進步,但仍有許多無法解決的瓶頸。譬如若想從分子生物的角度去了解生命及人體的運作,並非永遠無法企及,但也要耗費數百至千年的鑽研努力,這正是目前所看到的無休無止的生命科學研發過程。

如同分子生物學,中醫學更是如此。歷經千年的古老學問,在理論面及應用面總是挾著一團迷霧。中醫的深奧,令人難以全面了解,因此常被誤認中醫不科學。然而,宗恩有嚴謹的科學訓練,對中醫的造詣更是宏觀、深入。他提倡西醫精準化檢驗、中醫客製化治療的模式,如此便能印證中醫的科學性及有效性,為中醫學的根基開創高峰。

宗恩在書中所列舉的疑難雜症,正是人體最困難的三大體系:「免疫」「神經」及「代謝」所造成的問題。他詳盡地解說治療的過程及效果,但仍無法一窺其中過程變化的奧妙;若加入精準檢測,整個療程將更加客觀與科學化,相信很快就會開啟中醫學的燦爛前景。

宗恩無疑的是醫界的奇葩,更是中醫界的現代張仲景。我期待不久的將來,他會超越張仲景,為中醫做出巨大的貢獻。這本好書值得學醫的人、健康的人及醫界領導人仔細一讀!

王南雷:經方中醫的最佳入門書

(矽谷創業家及新創導師、前工研院資通所技術長、 小蘋果園計畫主持人、台灣創新創業中心首任執行長)

近二十年前,我透過科技新創認識李宗恩博士;之後得知他為了照顧其先尊的肝癌, 拜倪海廈為師學習中醫。十年前他全職投入中醫,讓周圍的科技朋友非常吃驚。

接著,李醫師等弟子邀請倪老師在矽谷做了一次千人的演講,當時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經方中醫!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常以科技人追根究柢的習慣向他請教。

有次李醫師與其師弟討論關於眩暈的治療,兩位醫師的病人都有眩暈的症狀,但竟然使用不同的藥方治療!我追問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病人除了眩暈外,其他的症狀都不同;逼著他翻開《傷寒論》,檢視這兩個病人的案例,我這才學到原來病因不同,表現的症狀 除了眩暈之外都不同,當然下藥也不同。另一次,我問李醫師下藥的分量如何拿捏,尤其 是草藥等問題。他看著我說,反饋迴路:視病人的反應而調整。這與麻醉做法相似,也是現在講求的「個人化醫療」做法。

如同一般高科技人,李醫師也歡迎疑難雜症的考驗。二○二○年,他指導河南通許縣人民醫院,以「西醫檢驗、中醫治療」的方針治療新冠肺炎,更是檢證經方中醫效力的一 個明確臨床驗證。很高興他能勻出時間,以臨床經驗深入淺出地闡述經方中醫的觀念及做 法,為關心中醫的朋友們編寫了一本極佳的入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