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來想繼續寫一篇「養兒育女」系列的文章,然而,心思被幾件事情觸動,想改來討論和「養兒育女」有關,但不是醫學的題外話。

最近忙於新書的校訂,非常感謝圓神出版社、方智出版社編輯群及其他同仁的幫忙,我們有許多討論,我也得到了很多反饋。我們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現在的讀者大多不太了解歷史,不知道「張仲景」是何許人也,甚至連「東漢」距離當今大約多少年也不清楚。另一方面,現在的讀者也習慣於淺顯白話的文字,稍微有些典故的修辭就搞不清楚了。擧個例子,暢銷書「當孔子遇上哈佛」作者李克明董事長在推薦序文中用到「親炙」兩個字,「親炙」的意思是親自受到教導、親承教誨,譬如「孟子」用到「親炙」兩字:「非聖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紅樓夢」也寫到:「久仰芳名,無由親炙」。然而,編輯們認爲一般讀者很難理解,得改成白話的敘述。而翻開現在的報章雜誌,常常看到錯別字,網路上的文章更不用説,往往文字粗淺、語法錯誤、邏輯顛倒,正確引用經典字句及歷史故事的更是少之又少。

或許有人會説,這又有什麽關係?語言文字是用來溝通的,只要聽得懂,淺顯雜亂沒有什麽不對,更何況現在是科技時代,數學好、懂電腦就行,文學和歷史根本不重要!

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文學與歷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石,也是人腦運作的核心,用字遣詞直接影響到思維的深度及精準度,而人類思考是建築在過去的經驗上,歷史是人類經驗的宏觀故事。文學和歷史兩者常常相伴相輔,歷史造就了文學,文學記載了過去及現在的故事。給大家一個題目來試一試,仔細觀察自己現在所處的四周,看看眼前的物件及顔色,聽聽耳裡接受的各種聲音,聞聞入鼻的氣味,更重要的是傾聽你心裡對這四周一切的感受,然後,用文字寫下來告訴其他人你看到的、聼到的、聞到的、心裡感受到的思緒。當你對文學及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你的敘述就不會只是「前面有張黑色的椅子」、「外面傳來汽車的噪音」等等,你會依循文學與歷史對你的潛移默化,思考四周那些景色、聲音、味道帶給你怎麽樣的感受,精準地轉化你的感受到文字上,讓人好比活生生地被帶到了現場,而這個寫作的過程裡,再次提升你的思維能力,不僅僅局限在文學及歷史方面,對你在數學、科學等其它方面的頭腦運作發展也非常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上中學時,得背誦很多文章,除了教科書裡所有的文章都得背誦,論語、孟子、詩經等也得背,就連厚厚的「古文觀止」也背上大半本。那個時候每天都抱怨爲什麽要背誦那麽多「沒有用」的東西,然而,這麽多年過去了,我才了解到,那些文學與歷史才是一個人靈魂的根基、思考力的動能,在我跨越的不同領域裡,都有莫大的幫助。其實,在我認識各行各業的大師級人物中,沒有一位對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知識不深感興趣的,也都表示那些看起來「沒有用」的東西是他們成就背後無形的推手。

回到「養兒育女」的話題,我想表達的是,做父母的不要太功利,急著要小孩子學英文、補數學、上各種不同的才藝班,反而應該培養小孩子閲讀的習慣,多接觸古典文學及歷史。打個比方,無論你學習哪門哪派的功夫,如果沒有足夠的内力,也只會流為表演,無法真的自我防衛或比賽對打。而文學及歷史就像在培養小孩子的内力,雖然十年下來也不一定看得出什麽大差別,當小孩子進入他們的專業領域後,這個内力才是決定他們是否能從「工」「匠」昇華為「師」「家」的主要關鍵。

任何一個社會或教育系統,如果忽略了古典文學及歷史的教育,這個社會注定走向日本學者大前研一講的「社會群體弱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