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Gout)是一個很惱人的問題,有一半以上發生在大拇趾關節處,發病時紅腫,非常疼痛。無論歐美或是亞洲,得到痛風的人數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無論西醫或中醫都認為痛風不是一個很容易根治的疾病。西醫一般認為是尿酸過高(hyperuricemia),導致尿酸結晶而造成組織發炎,治療上以治標為主,治本得改變生活飲食。那中醫如何看待痛風?中醫治療痛風,當然也得「辨證論治」,不是每一個痛風病人都是用同樣的中藥方劑來治療。但是,即使是「辨證論治」,不同的中醫流派,也有互相衝突的看法。

痛風發在大拇趾關節處時,絕大多數的病例都是紅、腫、熱、痛。因此,大部分的中醫治療痛風正在發作的病人,都是以清熱去濕為主,所以使用寒涼的藥物來解熱。然而,這樣把痛風解讀為「熱」的看法,在理論及臨床病例上是有偏差的,或許有些痛風病人的確是熱症,但是我看過很多痛風病人,目前全都是「寒濕」所引起的,而非「熱」。這要怎麼解釋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痛風發作時間來看,西醫做過很多統計,絕大部份的痛風在半夜變更嚴重,而白天比較好。中醫認為白天嚴重的病為陽病,半夜嚴重的病為陰病,痛風明顯為陰病,陰病少以熱為主,多以寒為主。同時,傷寒論及金匱要略都提到「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這一條可以說是解釋痛風最合宜的條文,甘草附子湯使用熱性強的附子,沒有使用任何寒涼藥物。那麼到底為什麼寒症卻紅、腫、熱、痛呢?倪海廈老師解釋的很好,他說痛風是骨節內寒濕嚴重,到了半夜,人體陽要入陰,也就是體表的陽氣要回歸到五臟及體內深沈裡面,然而寒濕在骨節裡面,陽氣無法入裡而反逆,導致表面紅、腫、熱、痛等一堆熱象,但是,其根本原因是「寒濕」,所以「甘草附子湯」中,以附子祛寒,以白朮祛濕,以桂枝行於四肢,加上炙甘草減緩桂枝的行表以維持白朮祛濕。簡單的四味中藥,在臨床病例上的效果非常好,也證明了絕大多數的痛風是「寒」而不是「熱」所引起的。

一定會有人問,為什麼他的痛風,服用寒涼藥物後確實有減緩?如果把痛風當作「熱」而以寒涼藥物來治療, 可以暫時減緩表面的紅、腫、熱、痛的症狀,拖個幾天,痛風的現象本來也就會自然慢慢消失,因此,不少中醫及病人就認為有效。但是,以寒涼藥物來治療,往往使得內部的寒更嚴重,使得下次痛風更早發作,且發作更嚴重,當遇到幾乎每個月都發一兩次痛風的病人時,原來使用寒涼藥物的錯誤就會變得很明顯,往往使得病人放棄中醫,改以副作用很大的西醫藥物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