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寫過一篇「中醫與科學」(https://andylee.pro/wp/?p=39)的文章,被許多人引用,也被香港朗文出版社收錄在其出版的「新高中綜合中國語文:科普作品選讀」(https://andylee.pro/wp/?p=3214)。那個時候指出,所謂「科學的思維」是「系統性的觀察、提出假說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依照假說來預測其它的現象、再度觀察來證實我們的預測」。如果我們的假說禁得起長時間的考驗而不出錯,這假說就變成了定律,新的假說就可以用此定律為基礎,再來解釋其它現象,如此不斷地往上架構,而能解釋及改變各種現象,因而成爲了一門科學的學科。

這樣的思維是所謂的「Logical Empiricism(邏輯實證論)」,也是目前科學界的共識,被廣泛使用,也造就了很多科學的突破。然而,建立在邏輯實證論的科學,有其根本的盲點,早在196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哲學家、方法學家等都認知到問題所在,並有許多國際大型的討論來試圖解決。很可惜,經過那麽多年的討論及反省,目前還是沒有找到良好的答案,只能在原有的盲點内打轉。

建立在邏輯實證論的科學有哪些基本的問題?最常被大家討論的有幾項:

(1)「Confirmation vs. falsification」,在邏輯上,我們無法從觀察來正面推論一個理論的正確性(confirmation),只能從反面來否定一個理論(falsification)。譬如我們的理論為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觀察一百隻、一千隻、一萬隻天鵝,發現他們都是白色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肯定哪一天會不會有隻黑天鵝冒出來。反過來説,如果我們假設天鵝都是白色的,卻發現了一隻黑天鵝,那我們就很容易知道我們的假設是錯的。大量的觀察,讓我們以爲理論是正確的可能性增加,但那也只是我們的偏見,譬如我們在一個地區看到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我們換到遙遠的另一個地區,才發現那裡的天鵝都是黑色的,而且那裡的天鵝數量遠遠大過原本地區的天鵝數量,那麽我們原本的觀察都只是個誤解,而非實證。

(2)「Observation is theory laden」,所有的觀察,無論是一開始的觀察,還是之後用來證實理論的觀察,都受到我們原本的概念、理論、期待等影響,並非真的客觀,我們往往尋找及看到我們想要看到的東西。譬如,上個世紀初期,科學家認為「電子」是一種粒子,因此觀察電子的方式幾乎都是基於帶電粒子的偵測,而由這些觀察所推導的電子相關理論也就建立在粒子行為上面,也以偵測粒子的方式來驗證推導的理論。這當然是自圓其說,直到後來發現電子有波動現象,科學家才驚醒,了解到以前的「觀察」是非常侷限及片面的。然而,我們怎麼知道電子除了粒子及波動現象外,沒有第三種、第四種的行為表現,導致我們目前對電子的理解依然還是自圓其說?這樣的盲點在各種學科裡層出不窮,舉不勝舉,人們總是可以找到證據來證實自己的觀點。

(3)「Circular logic」,科學界對一件事物的定義,往往是隨著理論的改變而改變,而非對應一個獨立的實體。當舊理論被發現不符合新的觀察時,我們不僅僅改變理論,我們對原本事物的定義也隨之改變,如此新的理論才能自圓其說。這樣的運作,其實是一種「循環式邏輯」。怎麼理解循環式邏輯?譬如我們說「大家應該遵守法律,因為不遵守法律是違法的」,這句話看起來有道理,其實完全沒有解釋我們為什麼要遵守法律。我們本來定義電子為一種帶電的粒子,當我們觀察到奇特的波動現象後,我們重新定義電子為一種具有粒子及波動雙重特性的東西,如此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新的電子理論來解釋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而這樣新的理論也才能配合電子的新定義。然而,在這樣循環式邏輯下,我們還是不知道電子到底是什麼,下一次看到無法解釋的現象時,我們再來改變電子的定義。

(4)「Screening」,當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不符合主流理論時,我們的觀察往往被鄙視,成為雜音,自動被過濾掉。甚至我們自己在長期洗腦下,自動把看到的差別歸咎於各種觀察上的誤差。科學界的霸凌,絕對不少於校園內的霸凌,我們能看得到的資料,往往是主流選擇下的「證據」。

無可置疑,一百年來科學大幅進步,把人類文明推向了從所未見的高峰。然而,如果我們過度相信邏輯實證論,無視現代科學所隱藏的盲點,那很可能將是人類最終衰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