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電視:體質與養生

很榮幸地應加州中醫藥大學(Five Branches University)的邀請,與中國第二屆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一起上丁丁電視接受採訪,談「體質與養生」,採訪以王琦教授為主,我僅僅是作陪。 王琦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屆研究生畢業,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中央保健委員會會診專家,973國家重點科研計劃首席科學家, 52年來堅持在中醫臨床、科研、教學第一線。原創性地建立和完善了中醫體質學的學科體系, 並由此而蜚聲全球。 2014年評選為第二屆「國醫大師」。 王琦教授9月20~22日會在灣區教學演講(...
閱讀全文

第四屆國際經方班暨第十四期全國經方臨床運用

第四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四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 (经方与道医) 高级研修班通知 武当山  东莞  香港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学科系国家级重点学科 -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组成部分,自1984年建立临床基地以来,突出经典与经方的临床运用,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从1994年始,已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经方班及十三期全国经方运用高级研修班获广大学员普遍好评,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继续教育品牌项目(相关视频:)。为进一步拓宽经方运用思维途径,发掘经方治病潜力,分享名师临证心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中醫接受度不同…京服湯藥 滬拿膏藥

中醫接受度不同-京服湯藥-滬拿膏藥-? 現在不管是保健食品還是美容產品,幾乎都強調中醫調理效果,在深圳執業的中醫師陳曉可說,中醫養生之道已是現在趨勢。她也表示,比起以往,現在在大陸教育程度較高的家長,都盡量讓小孩看中醫調身體,不讓他們吃太多西藥。 學醫風氣 北京傳統上海西化 陳曉可正式執業已三年,她在台灣自景美女中畢業後,就到大陸念中醫,大學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中醫學專業,之後又轉往上海中醫藥大學取得針灸推拿專業碩士學位。她比較京滬兩地學中醫的風氣,「北京相對傳統,對開方比較深入研究,上海學校要求...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最好中醫 針灸在京不斷創新

最好中醫-針灸在京不斷創新?instance=hot 來自美國的華裔學生鄧秀蘭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的大三學生,她告訴記者,赴中國前,自己在美國就嘗試進行針灸操作,她希望畢業後能在美國擔任針灸師。據該院趙百孝院長介紹:「目前針灸可治療400多種疾病,其中數十種疾病單靠針灸治療就可以達到良好療效,而且治療簡便、便宜。中醫針灸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被廣泛接受,海外中醫和針灸工作從業隊伍已經超過20多萬人。近年來,針灸在外科、內科、神經科、皮膚科、兒科及運動系統疾病的治療上屢見奇效,其在腫瘤和癌症...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病急亂投醫 信偏方不如信中醫

病急亂投醫-信偏方不如信中醫?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精粹,不過在台灣,中醫比起西醫仍屬勢弱,儘管近年已有醫院嘗試開發中、西醫共同會診模式,但中醫要與西醫等量齊觀,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民眾對中醫的信心不足,除非生死交關才姑且一試,否則治病仍以西醫為主」,這是中醫界不樂見的現象,卻又是不爭的事實。針對中醫的發展長期次於西醫,台灣中醫界近年從教育培訓到臨床實務,都努力在做改變與提升。因為只有爭氣,博獲民眾認同,中醫才會具有「存在感」。 義大醫院中醫部部長蔡金川說,2011年起停辦中醫特考後,中醫教...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中醫抗癌 台灣研究躍國際期刊

中醫抗癌-台灣研究躍國際期刊?instance=hot 罹癌民眾除尋求西醫治療外,生死交關之際也會嘗試中草藥!近年台灣中醫界投入不少心力研究中藥抗癌機轉,已有許多成果登上國際期刊,不過他們對中藥抗癌的態度仍屬保守,強調有幾分證據,才說幾分話。 吃珍珠草 真能讓鼠腫瘤變小 大家好奇,中醫到底能不能治療腫瘤?從坊間中醫診所到大型醫學中心,答案是從「保證」,趨於「保留」。不過據民間非正式調查,台灣中藥產業產值達57億(約億美元),傳統中藥廠資本額逾5000萬的並不多,反倒生物科技公司投入新藥開發的金額...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免費針灸 卑詩低收戶享優惠

免費針灸-卑詩低收戶享優惠?instance=hot 卑詩省是北美第一個承認並規管中醫的行政區,1996年成立「卑詩中醫針灸管理局」(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s asnd Acupuncturists of BC),簡稱CTCMA,由省政府授權該機構對省內中醫、針灸執業人員進行認證、發照與監管。 目前CTCMA所核發的證照有四類,分別為: 一、高級中醫師(Dr. TCM):獲此證照者可對病患進行針灸治療,問診、開立處...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針灸救命 加白人患者喊讚

針灸救命-加白人患者喊讚? 中醫師曹寶琪表示,中醫在加拿大的發展居國際領先地位,本地人士對中醫接受度相當高。未來要持續發展,業界除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外,也應與西醫溝通,讓他們了解中西醫是平行、互補關係。有白人患者對中醫讚不絕口,強調是中醫救了他一命。 三病兼治 西醫大嘆不可思議 擔任卑詩中醫針灸管理局(CTCMA)主席的高級中醫師曹寶琪表示,傳統中醫在加拿大發展已逾百年,19世紀華工將中醫、針灸與草藥帶進加拿大,但並不為本地人所認可。直到上世紀70年代中國針刺麻醉技術震驚世界,才讓國際間對中醫有深...
閱讀全文

世界日報 專題報導:星針灸師 攻入主流路迢迢

星針灸師-攻入主流路迢迢? 針灸有「解釋不出的好處」,但也因為這種無法全面解釋、又難以分離中西醫結合所產生的副作用,以至於新加坡針灸發展,短時間內還難以進入主流醫學。 具體事例是,新加坡中醫師、針灸師不能進病房,只能等待西醫轉介。新加坡針灸學會會長周世耀說,這種現象反映出西醫「擔心(針灸)干擾西醫療法」。甚至一旦出現醫療糾紛,責任如何畫分。 經絡在哪 針灸師常常被質疑 現實的困難沒有限制新加坡針灸團體提升專業程度的企圖心。周世耀說,「針灸是一項手藝」,而且是必須天天練習、操作、思考的一種手藝。 ...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