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anews/25501256/article-針灸-征服西方?instance=topics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雖一度未趕上工業化現代化的腳步而中落;至20世紀末,隨中國國力崛起,國際間學習華語、探索中華文化又蔚為風氣。譬如中國固有醫術和針灸,就在近30年間散播四海,歐美醫師也加入執業陣容。

精深的中醫理論和奧妙的針灸術,是中華文化璀璨篇章。歐美國家許多健康或疾病保險,已將針灸納入給付項目。歐美西醫赴中國學中醫者絡繹於途,中國的中醫教授也赴歐陸授課。只是看似興旺的中醫行遍天涯前景,竟預伏了量多質遜的危機。

本報企劃跨國跨洲採訪,為讀者報導已走進世界的中醫針灸,有那些成就,又有什麼憂患。

2010年,針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遺產,針灸在世界範圍內有著不小的影響力,針灸的傳播過程,也正是中西文化衝擊的縮影。

影片流傳 義大利名導讚嘆

西方人對於針灸的想像,就從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的電影《中國》開始說起。1970年,中國與義大利建交。二戰之後,義大利電影演繹出表述社會現狀的新寫實主義電影美學。1972年,周恩來邀請新寫實主義代表人物之一的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前來中國,讓他用電影記錄中國並到西方世界放映。

安東尼奧尼鏡頭下的中國,除了天安門前的自行車、公園打太極的人們等日常生活場景之外,讓人震驚的一景,是孕婦接受針灸麻醉進行剖腹產的手術。安東尼奧尼對針灸大加讚揚:針灸依賴的是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賴關係,針灸方法簡便,鄉下的赤腳醫生也可用針灸醫病救人!

這位義大利導演一言中的,當時毛澤東確實看中針灸的簡便性,甚至發動人民公社種植草藥供赤腳醫生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安東尼奧尼在中國閉鎖的年代受中國政府之邀前來拍片,但他可非樣板導演,在《中國》裡,直率地提到文革對中國生產效率的破壞,也抱怨電影的拍攝受到干擾。他對針灸的驚異之情可謂真切。

引爆熱潮 紐時記者一針見效

安東尼奧尼透過攝影鏡頭旁觀針灸麻醉,但有西方人勇於嘗試嗎?

1970年代是全球戰略布局最為詭譎的年代,中國則在棋盤上顯眼之處,1960年代末期,中蘇惡化達到高峰,1971年季辛吉見縫插針秘密訪中,為尼克森訪中鋪路,1972年尼克森正式訪中,中美關係走向和緩甚至開始交流。

有趣的是,此一時刻,嗅覺敏銳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萊斯頓前往中國,準備採訪中國官方,探知中美關係的實態。不料,他在北京卻得了急性盲腸炎,只得進醫院開刀。有意思的是,這位美國記者所進的醫院是「反帝醫院」,也就是原來著名的協和醫院。

讓萊斯頓震驚的是,手術隔天,他因腹脹感到疼痛,醫生於是「用一種長長的針在我的右外肘和雙膝下扎了三針」,之後「不到一小時,我的腹脹感覺明顯減輕,而且以後再也沒有復發」。

這段有趣的歷史考察,出自李永明博士的《美國針灸熱傳奇》,李博士在中國修習中醫,在美又攻讀免疫學,也具西醫資格,中西合璧,這本書詳盡地介紹了針灸在美國的發展歷程。引號內的文字,來自萊思頓刊登在「紐約時報」的文章,在中美雙雙打開國門交流之際,萊思頓親身領略針灸的文章意外引燃美國的針灸熱,原本乏人問津的亞裔針灸診所大排長龍,美國知名媒體也積極赴中國報導針灸相關的新聞。

針灸在美國掀起的熱潮,就如同同一時期李小龍功夫電影引燃的功夫熱潮。

與針灸熱潮出現相隨的,是對針灸的挑戰,其間既有醫學根本原理的差異,也有文化差異。就醫學根本原理來說,西方醫學奠基在解剖與實驗的實證基礎之上,中醫則是「望聞問切」相對抽象,針灸是否科學自然成為爭議焦點。

其次,中醫療法時而也產生文化差異,2001年的電影《刮痧》很生動地描述了刮痧引起的文化衝突。一對中國移民夫婦在美國生活多年,他們事業有成,家庭幸福,不過,家中五歲小孩發燒,爺爺看不懂藥罐上的英文說明,索性刮痧為孫子緩解病情。不料,孫子身上刮痧的印痕,卻成為虐待兒童的證據,為此走上法庭,法庭的辯論焦點,便是中醫是否合乎科學原理?

文化衝擊 為在地化針而不灸

《刮痧》的劇情構思極具創意,不過,討論文化衝突時中西二元對立的角度卻不免煽情,忽略現實當中的文化衝突,經常是衝突過程中彼此調整。針灸是一個好例子。針灸雖然曾面對西醫的挑戰,不過,西醫的問題卻也在1990年代引起討論,其問題在於過度專業化後,醫生著重局部的醫療,忽略整體的把握及副作用等,也因此,替代性醫學成為補充性的醫療,針灸與瑜伽都屬替代性的醫療,也逐漸走入美國科研體制的研究對象。事實上,在特定病症例如不孕症上,補充性的醫療時而能夠發揮功效。

此外,針灸所使用的針也有很大的變化,對病人來說,針灸雖然神奇,不過,難以忍受疼痛的也大有人在。傳統針灸的針與技法,在《中國》裡清晰可見,長長的一根針插入穴位而後轉動,不過,在美國則已使用病人較不恐懼的短針。

另外,針灸的功效雖逐漸為人所知,甚至很多運動員都以針灸治療運動傷害,不過,在美國基本上仍是針而不灸,艾灸的味道仍難以被接受,這也是另一個針灸在地化的變化。

美科研緊追 中恐淪針灸故鄉

針灸在美國從1970年代引燃高潮,而後退潮,1990年代隨著替代性醫學興起重新獲得討論,這幾年美國再度興起針灸熱,加上近年來中國已成移民大國,美軍提供年薪6萬美元徵求針灸師的消息更成為新聞熱點。

一時之間,針灸前途看漲。

然而,中國針灸的發展卻不無令人憂心之處。2010年「人民日報」發行的「大地周刊」發表《針灸之痛》一文,文中提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每年投入100萬美元研究針灸,這個研究計畫也吸納了不少中國學者,反之,中國的針灸研究雖處於領先地位,但研究與臨床卻嚴重脫離,面對緊緊在後的追兵,如果科研體制不改變,不出10年,中國僅將成為針灸的故鄉而已。

針灸的發展與傳播過程,既包括有趣的文化衝擊,但也關乎基本的科研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