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有感

知名書法家金一如先生提筆贈字

非常感謝高齡八十七歲的知名書法家金一如先生提筆贈字,幾個月前從台灣帶回到美國,找了許久才找到適合製作字畫框架的地方,加上製作耗時,到現在才製作好掛到牆上。金先生老人家,以一手好字聞名,台灣連續好幾任立法院長重要的題字,都是出自他的手裡。金先生老人家已經封筆多時,這次為了我而特意再次開封寫字,實在非常感謝! 大的那幅字,是傷寒雜病論六經提綱: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
閱讀全文

發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2)

發燒大概是做父母最關注的症狀,為什麼?一方面古老流傳的一句話「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了」,不知道嚇壞多少父母,另一方面,發燒量得到,可以「量化」,體溫計拿出來,一直量一直量。心急嘛,總想知道小孩子有沒有好一些,問他頭痛好一點沒有,也問不出個結果,只有量體溫最「客觀」。只要想盡辦法讓小孩子發燒減低,就好像把他從水深火熱中救回來,做父母的才放心,對吧? 錯了!還錯的很離譜。我們先不管中醫如何看待及處理發燒,我們來看一看最新的西醫研究怎麼講的。很容易在醫療資訊網站或美國大型醫院的網站上找到相關訊息,我們在...
閱讀全文

感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1.1)

(接前文) 首先,怎麼知道小孩子有沒有感冒?當小孩子快要感冒,或者剛剛感冒的時候,沒有什麼症狀,有時候甚至還活蹦亂跳,只是做父母的直覺上覺得孩子怪怪的,做功課時有些些不耐煩的感覺,不知道是小孩子心裡有事煩躁,還是身體不舒服?很簡單,要小孩子把雙手伸出來,檢查一下有沒有「脈浮」,如果有,代表已經有感冒了。這個時候,不一定需要服用中藥,通常多休息、早點睡就會好,當然,這個時候要避免吃冰淇淋、冷飲、生冷的食物,也不要過度運動、在外面吹風等等。記住,把脈得兩隻手都把,很多時候會一隻手脈浮,另一手脈不浮,...
閱讀全文

感冒 –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1)

小孩子感冒,大概是父母最常遇到的問題。身體好的小朋友,一年小感冒一兩次,身體不好的小朋友,只要班上同學有一個人感冒,他一定也跟著感冒,要不然他就是帶頭感冒的那一個,而一感冒就稀裡嘩啦,大病一場的感覺,或者說他感冒從來沒好過也不太誇張。 早年在台灣及大陸都有流行過所謂的「神醫」,小孩子感冒,只要帶到神醫那打根針、吃點西藥,幾天內小孩子感冒就立刻好了。可是,奇怪的是,這些小孩子感冒好了沒兩三週又感冒了,既然上次看神醫「有效」,這次當然馬上再帶到神醫那看診,成為神醫的忠實病人,每幾個星期必來報到一次。...
閱讀全文

養兒育女必須知道的21件中醫知識(0)

這是前元大創投董事長、暢銷書「當孔子遇上哈佛」作者李克明前輩給我的考題。每次拜候李董事長,他都會問我為什麼還不出書,而我每次也都找一堆理由來推拖沒有時間。然而,當我靜下心來思索,我知道沒有時間只是藉口,一個人再忙,只要時間管理的好,還是可以完成很多事。真正的原因,是和許多作家一樣有的通病,那就是希望寫出一本能夠讓人收藏的經典作品。就好像小說家瓊瑤的故事,瓊瑤的前夫一直想寫一本世界名著,遲遲沒有發表什麼作品,而瓊瑤沒有想那麼多,只是順著自己想寫小說的衝動,一本接一本的發表,等到瓊瑤已經影響一代人的...
閱讀全文

再談辨證論治

這次到台灣巡迴演講,最主要是參加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50週年慶祝研討會,而研討會的主題為精神神經醫學臨床,所以,這次在台灣的幾場演講,我都把癲癇病例擺在前面。而這樣的安排,無心之下意外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幾場演講的聽眾,大多都知道中醫講求「辨證論治」,因為這四個字常常為中醫文章及報導提及。可是耳濡目染太久了,大家反而覺得想當然爾,沒什麼大不了,畢竟似乎很多事情都得「辨證論治」,外科醫師得看你那裡有問題才能幫你開刀,修車師傅得看車子那裡出問題才能修車,連髮型設計師都得看你的臉型個性才能幫你修剪出適...
閱讀全文

很抱歉,我在台灣不看診

前一陣子公開到台灣演講的行程以後,有不少的病患與家屬聯絡診所或我個人,希望我能在台灣幫忙看診。週末晚上陪家人看電影時,手機又顯示了一位媽媽的來信: ===== 李醫師您好,我住台灣,我女兒今年小一,從小班開始出現失神性癲癇,雖然我找很多中醫治療,也去針灸,但就是沒有用,依然頻繁發作。我想請問您來台灣演講時,我可不可以帶孩子去找您,請您幫忙看看。我經濟上不是那麼富裕,要飛去美國看診,對我而言,太困難了,我得借很多錢才行,雖然我真的很想去美國找您,可是我有三個小孩要養,暫時不能做這件事。 我想說問問...
閱讀全文

醫不叩門 道不輕傳

剛剛在臉書上看到一位中醫界朋友轉貼的文章「醫不叩門、道不輕傳」,我不知道是誰寫的,也不知道有沒有版權的限制,但是內容讓我心有所感,在此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以及自己的一些感觸: ========== 「醫不叩門」這句俗語,指行醫者沒有接到邀請,即使有再高超的醫術,也不能主動叩病人家的門為病人施治。是醫生清高、冷漠、怕擔責……這到底是為什麼? 古人很久以來就有醫者三戒:醫不自治、醫不叩門、醫不戲病。「醫不叩門」是指:醫者不能主動上門,哪怕是朋友、鄰居。這裡有兩個理:一是責任主體的劃分,二是求醫者需有...
閱讀全文

資訊不等於正確知識

昨天上兩週一次的廣播節目,主持人高潔仍在請假中,由另一位主持人唐韻來代班,我正好提早到了電台,就和唐韻多聊了一會兒。唐韻對中醫不熟,也很少主持中醫有關的節目,然而,電台的嘉賓及聽眾很多,也就常常聽到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而看醫生及各種保健品的資訊往往是最吸引人注意的。 和唐韻閒聊時,她說有一位聽眾告訴她,一位近親得了胃癌,西醫把他的整個胃切除,同時也做了化療、放療,後來這位病人也尋求中醫的幫助,過了一陣子病人被發現復發轉移為直腸癌,沒有多久就過世了。聽到這樣的故事,我很難過,正準備說西醫這種手術切...
閱讀全文